6月11日,寄托著中國航天夢的“神舟十號”順利發射升空,備受關注的“航天育種”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在西安航天育種技術產業示范園,航天育種鮮為人知的秘密被一一揭開。
更安全更放心
花期長達半年的太空孔雀草、產量高達4000公斤的太空線椒、兩米多高花苞多達20個的太空百合……在西安航天育種技術產業示范園可以看到這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糧食作物、蔬菜作物和觀賞植物。它們都是通過將植物種子送上太空,在空間磁場、失重等太空環境下,讓種子發生排序變異,然后歷經數次的地面培育、研究和篩選從而產生的新品種。
因為經歷過排序變異等變化,曾有人質疑其是轉基因物種。
對此,西安航天育種技術產業示范園負責人郭銳強調,“航天育種不等于轉基因物種。搭載在航天器上的種子在太空并沒有外來基因導入,只是種子內部基因排序發生了變化。”他還指出轉基因物種是人們利用基因技術在物種基因組中嵌入了特定的外源基因,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
人們之所以對轉基因敬而遠之,是因為轉基因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確定性,使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無法保證。而航天不存在基因安全性、放射性、輻射劑量過高等問題,因此人們使用航天育成的農作物新產品更安全,不會發生遺傳性的影響和危害。
最具科技含量
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先。優良品種是農產品優質高產的決定性因素,航天育種為農業發展開辟了新途徑。中國自1987年以來,就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先后進行了十多次搭載,有1000多個品種的種子和生物材料成功進行航空育種。
“種子不規范就沒有好品種,就沒有好品質和好品牌。沒有品牌的所謂經濟效益只是‘曇花一現’。”因此,郭銳長期以來有個目標,“我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培育出適合自己國家土壤、氣候、國情的高品質種子。”
“航天育種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優異種子資源的培育、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剛表示,“可以說,航天育種對加快我國農業育種步伐、提高育種品質、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興育種研究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中國的航天農業是當今世界最具科技含量的農業新興產業。同時,中國的航天育種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西安航天育種技術產業示范園推廣面積已達到40余萬畝,種子推廣和航天系列農產品的開發已初見成效,在陜北定邊縣和四川成都分別成立了小雜糧研究中心、有機食品研發中心,與廣東中山、揭陽和廣西農科院都開展了項目合作。還將打造適合中國國情的“太空牧場”和“太空農場”項目。同時計劃在安康開展“鄉村花園”建設。據郭銳介紹,“西安航天育種產業園區里的太空農作物產量已經高出一般農作物的30%到40%。大的太空南瓜單體重量甚至高達20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