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月以來,我國小麥主產區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夏收。記者深入河南小麥主產區調查夏糧收獲情況,部分地區出現減產。水利設施薄弱,農民靠天吃飯。農業可持續發展出路何在?《經濟半小時》記者深入河南駐馬店,聚焦夏糧減產。
一、小麥畝產百斤,收成不及往年十分之一
麥收后的一天午后,河南省駐馬店市近郊的一個村子里,70歲的劉德祥老人正與鄉親們納涼。他跟記者抱怨,今年麥子收成不好,一畝地只有一百多斤的收成。在河南,小麥畝產一千斤已經比較常見,劉德祥家的小麥畝產量只有一百多斤,這讓記者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些麥子顆粒又黑又癟。
劉德祥告訴記者,二畝地合起來才打三百斤,這三百斤又黑又癟的的麥子別人都不要。那今年的小麥到底有多差呢?劉德祥取來一碗去年打的小麥。這碗小麥明顯顏色透亮,顆粒飽滿,一畝地能打八百斤。相比之下,今年的麥子顏色發青,也顯得干癟,連麥茬也有點發黑。同樣的一塊地,為什么去年畝產800多斤,今年兩畝地卻只收了三百斤小麥?思來想去,老劉覺得只有種子和去年買的品種不一樣。
記者了解到,在劉園村,像劉德祥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去年秋天,為了小麥增產,劉園村不少農戶都多花錢買了一種小麥新品種,沒想到辛苦了大半年,小麥卻減產了。村民劉聯華告訴記者,小麥外邊看著挺好,可是里面沒有籽,產量減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村民們告訴記者,凡是種植了武農986品種的,今年麥子的收成都比去年減產1/3到2/3,因此,村民們普遍把減產的原因指向了麥種。
二、種子公司拒賠償,稱霜凍才是減產原因
劉園村的村民們辛苦了大半年,期盼了大半年,規劃了大半年,卻發現一年的主要指望突然落空了,他們認為是種子出了問題,于是紛紛向種子經銷商討說法,索賠減產帶來的損失。然而種子店的工作人員似乎對于村民上門論理的事情并不理會。一位叫韓秉君的工作人員稱,減產是因為霜凍的原因。
韓秉君說,他們代理的武農986在駐馬店及周口等地區種植的十幾萬畝小麥都發生減產,面對找上門來的農民,他們沒有能力給補償,也不會給補償,因為糧食減產并不是一個品種,而是當地所有的小麥品種都因為霜凍災害天氣減產了。那么,當地其它品種的小麥今年的收成到底怎么樣呢?劉德祥告訴記者,一般來說一家種兩個品種,普遍大部分都是四、五個品種。好的品種和往年比的話也不行。他承認今年確實是天氣不好。
劉德祥說,另一片使用其它品種的小麥去年收了三千多斤,今年收了一千多斤,減產三分之一。跟種武農986那2畝地相比要好一些。整個劉園村,其它村民種植的其它品種的小麥同樣減產了。事實上當地的小麥產量這些年來一直比較穩定,為什么今年會大幅減產呢?村民們承認,很可能就是因為今年4月下旬,小麥揚花那幾天的霜凍天氣。既然是天氣原因,那除了劉園村,還有多大范圍的小麥收成受到影響了呢?村民告訴記者,幾個鄉都是這樣的。
三、河南多地小麥受災減產三分之一
村民們說,霜凍天氣對小麥的豐收影響很大。如果小麥揚花的時節正趕上霜凍,幾乎就是滅頂之災。但不同品種的小麥揚花期有早有晚,那么今年年初的倒春寒天氣究竟影響了多大范圍的小麥收成呢?麥種經銷商韓秉君給記者提供了一份農業氣象資料,認為周口、商丘、駐馬店等區域都受到了影響。
記者圍繞駐馬店地區進行調查,的確發現在驛城區,劉園村并不是唯一的霜凍受災區,水屯鄉馬坡村的小麥同樣收到影響。村民馬明軒家今年種了兩個小麥品種,都是早熟品種,全趕上了霜凍天氣,一個品種單產五六百斤,另一個品種單產三四百斤。6畝小麥,收成有3500斤,比去年減產了30%到40%,小麥質量也差。馬明軒說,馬坡村今年沒有一家小麥增產。
在駐馬店市遂平縣沈寨鄉崗趙村,種糧大戶寇文革種的五十畝小麥也未能幸免。寇文革告訴記者,一畝地減產300多斤,減產了三分之一。寇文革的哥哥寇文良,今年種了15畝小麥,也全部減產。他告訴記者,去年沒減產的情況下,一畝地出產近1200斤,今年也要減產三分之一還要多。小麥減產,讓他今年種的15畝小麥的收成比去年13畝地的收成還少了很多。
寇文良還有一個身份是麥客,他今年到駐馬店的遂平、泌陽和南陽市的社旗三個縣總共收割了五百多畝小麥。他告訴記者,這三個縣他割過的麥子都是減產的,但是這幾個縣嚴重程度不一樣,像南陽市稍微好一點,泌陽市比較嚴重,少了一半的收成。
崗趙村還有一個麥客姚玉超,他今年也是跑了駐馬店和南陽市的三個縣,收割了五六百畝小麥。姚玉超告訴記者,他割過的麥田中,產量最高的的畝產也就八百斤,大多都是四、五百斤,比去年減產300多斤。
在駐馬店市的一個小麥收購公司門口,前來賣小麥的商販和司機也都帶來了各自地區小麥減產的消息。一位從平玉來送麥子的司機告訴記者,那里受霜凍影響很大,一畝地減了幾百斤。他家的麥子也減產了30%,也是由于氣候造成的。而另一位從正陽來送麥子的司機告訴記者,他們那里大部分也都減產了,主要是在該收麥子的時間下雨,麥子全部都倒下去了,明顯減產了。
駐馬店的劉德祥老人說自己種了一輩子莊稼,很少遇到今年這樣的收成,賠錢是肯定的。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種兩畝地買種子花了150元,化肥兩百多元,割麥80元錢,打藥幾十元錢,不算人工費,光資金投入就超過500元錢。收了300斤小麥,鐵定賠本,另外3畝單產五百多斤也賠錢。家里下半年的各項支出肯定不能指望這些麥子了,做自家的口糧都不夠,要解決家里的開支只能靠外出打工。在采訪中,所有受災戶和記者都表示了同樣的看法:由于農業沒有保險,只能看天吃飯,要維持穩定的生活,只能靠外出打工。
半小時觀察:靠天不如靠己
農業部長韓長賦6月3日在河南駐馬店考察夏收工作時表示,今年全國夏糧生產有望再獲豐收。如此看來,我國有望實現糧食連續十年豐收。但是,在對連年豐收深感欣慰的同時,不應該忽視豐收之年的局部減產。我們的記者在局部地區隨機采訪到的小麥種植戶都出現了減產,這固然因為天災難以避免,但是,我們的記者也了解到,這些地區水利設施薄弱,生產保障匱乏,農業生產依然靠天吃飯,在天災面前必然顯得比較脆弱。河南省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其糧食產量接近全國總產量的1/4,可以說是我國的重要糧倉。目前雖然是局部減產,種植戶們依然挺得住,但是,糧食生產畢竟是我們的生存根本,還需加大力度保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能總指望風調雨順來解決一切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