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重慶視窗6月14日電 (通訊員 李奉軒)在黔江,有位81歲的“老農業”,堅持進行玉米品種研(yan)究41年(nian),先后培育出“咸三單交”等5個玉米新品種,被譽為(wei)“山區袁隆平”。他就(jiu)是(shi)黔江區科協會員(yuan)、農委退休干部(bu)、高級農藝師(shi)楊代福。
1953年8月,21歲(sui)的(de)楊代福從原四川大足農(nong)校畢業后來到黔江(jiang),被安排到當時(shi)的(de)黔江(jiang)縣(xian)政府農(nong)業科(ke)擔任技(ji)術員。
“玉米(mi)是黔江(jiang)乃至武陵山片區(qu)的主(zhu)要(yao)糧食(shi)作(zuo)物之一,上世(shi)紀50年代(dai)的黔江(jiang),畝產玉米(mi)達到150公斤的農戶,就可以被(bei)評(ping)為勞動(dong)模(mo)范。”楊代(dai)福說(shuo),當時玉米(mi)種植(zhi)處(chu)于廣種薄收階(jie)段(duan),要(yao)解決溫飽問題(ti),必須更(geng)新換(huan)代(dai)品種。
就這樣,老楊帶領幾名助手,在原兩河(he)鎮(zhen)進(jin)行玉(yu)米雜交制種實(shi)驗。
為了(le)找(zhao)到適合武陵山區種植(zhi)的優(you)(you)良品系(xi),楊代福帶領助手,前往貴州和湖北(bei)咸(xian)(xian)豐(feng)尋找(zhao)優(you)(you)良親本。經(jing)過(guo)不懈努力(li),最終(zhong)在咸(xian)(xian)豐(feng)大紫坊找(zhao)到了(le)幾株優(you)(you)良親本。
在咸豐(feng)獲得地方(fang)親本后,楊代福(fu)又從四(si)(si)(si)川(chuan)省(sheng)農科院拿回了(le)一些(xie)優良親本。他將這些(xie)親本帶到兩河基地進行種植選育。經過(guo)4年(nian)(nian)的努(nu)力,1977年(nian)(nian)終于培育出適應性強、品質(zhi)好、抗病蟲、產量(liang)(liang)高(gao)的“咸三(san)單(dan)交”玉(yu)米新品種。1981年(nian)(nian),通(tong)過(guo)四(si)(si)(si)川(chuan)省(sheng)審定,并在黔江周邊、四(si)(si)(si)川(chuan)、重慶等丘(qiu)陵地區和山區大(da)面積推(tui)廣種植,畝產量(liang)(liang)達到了(le)350公斤(jin)。
1982年,老楊與四川省農科院合作,在兩河基地開展玉(yu)(yu)米品種(zhong)改良研究。1991年,他們研制出的“玉(yu)(yu)米姊妹種(zhong)”獲得成功,大面積種(zhong)植(zhi)畝產達到400公斤(jin)。
退休后的老楊,并沒有停止玉米新品種研究。從1994年到2008年期間,他先后研究出“協玉一號”、“愛糯一號”和“愛農一號”三個玉米新品種,通過大面積種植畝產超過500公斤。1996年10月,楊代福代表黔江農學會參加了在印尼召開的亞太種子協會第三屆年會。
如今,老楊(yang)在(zai)舟(zhou)白街(jie)道窯坪(小(xiao)地名)租用(yong)了6畝土(tu)地,繼續開(kai)展他的玉米新品種研究。他說,他要為武陵山區找到(dao)更適合(he)種植的優良玉米品種,提高老百姓玉米種植畝產量,從而(er)增加農(nong)戶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