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網6月14日訊 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幾乎每逢神舟系列飛船登天,省內各地種植作物品種也爭相獲取進入太空的門票,以期改良品種的品質,來一場華麗轉變。這些農作物,從早期的小麥、丹參、辣椒、中草藥到近期的馬家溝芹菜、章丘大蔥、金鄉大蒜,不一而足。要想進入太空,對種子的“素質”有什么要求呢?一次登天后,真能完成華麗轉身嗎?還要哪些后續實驗?要想破解這些疑問,大家不妨隨記者到泰安寧陽縣伏山鎮,去了解一粒黃瓜種的太空之旅,看看它的蛻變歷程吧。
選中伏山黃瓜 因于歷史機緣
一粒在太空中旅行的種子,由于受到宇宙射線、高真空、微重力等共同誘變的作用,自身生物基因就會產生變異。
這樣的種子回到地球后,再返回地面參與選育。隨后,只有突變變好的種子,經過多道繁育,才能最后投入生產。
可見,一粒種子從“太空夢”到“太空變”,這中間的過程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伏山鎮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跟隨“神七”登天的蔬菜種子“伏春一號黃瓜”、“伏樂長茄”共有10克,黃瓜種子有5克,都是來自伏山鎮自主選育的。
當地從2008年6月份就開始選種,按照“性狀穩定、適應性強、技術成熟”的原則,最終選擇了黃瓜。另外,又選取了近幾年新培育的品種茄子,跟黃瓜作為對比。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為什么在眾多蔬菜中選中了黃瓜?”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神七”帶蔬菜種子登天,是省內蔬菜種子遨游太空“零”的突破。而伏山鎮具有二十多年的蔬菜育種歷史,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黃瓜制種和蕓豆制種,而其中的黃瓜制種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占到了全國銷量的70%。
所以,搭載“神七”登天的名額,自然而然就“花落”到黃瓜種子身上。
種子“上天”僅是蛻變第一步
據伏山鎮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通過飛行器搭載回來的種子叫做第一代種子,將它們全部種下去,第一代植株有時也會表現出一些生理變異性狀,但科研人員只是觀察記錄下來,不做任何篩選,等到了第二代種子才開始優選。將第一代所收獲的種子全部再種下去,長出來的才叫第二代種子,這時候再開始進行選擇。
例如,篩選穗子變大的,以提高產量; 篩選變早熟的,以提早收獲等。“等進入了第三代,這樣的種子才處于穩定性觀察時期,同時,將第二代篩選的種子繼續播種,查看這些突變性狀是否真正能夠穩定遺傳。對具有遺傳穩定性的種子進行一定規模的群體比較試驗,以及后續的異地試種,以確定其在不同環境下是否都能表現出優良性狀。”工作人員補充道,“上天只是第一步,隨后還要經過專家幾年的地面培育、篩選和驗證,這才是考驗種子的時候。”
“太空黃瓜”產量提高近30%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批黃瓜種子落地后,是在中科院的指導下,安排專職科研人員進行管理,采取起壟栽培的方式,不打藥,不施肥,確保了果實的有機品質。
相比普通的種子,太空黃瓜種子的發芽、結果時間要早七、八天,結出的果實要大出三分之一,每個大棚產量要提高近30%。而說起口感方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過太空遨游后的黃瓜種子,其結出的果實個大,會像胳膊一樣粗;肉質細嫩,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C等。”(山東商報記者 牟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