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有科普愛好者舉行轉基因食品品嘗會,希望不要談“轉基因”色變
●記者超市隨機采訪,市民對“綠色天然”食品更有信心
羊城晚報訊 記者吳彤、實習生溫彌恩攝影報道:“轉基因”三個字即代表“有害”?你是否談“轉基因”色變?對于轉基因這種非正常的食物,估計大部分街坊都避之則吉。5月19日,一群科普愛好者在珠江新城附近開展了一個小規模的轉基因食品品嘗會,甘當“以身試法”的白老鼠,以正公眾視聽。
試吃大米來自華中農業大學
吳先生是廣州科普群的一名成員。他告訴記者,昨天試吃的這袋大米,是華中農業大學一名研究轉基因方面的教授(搜狐微博ID“種田農民”)的科研成果,其在轉基因大米方面有了一點小成果,開始進行小規模的測試。
最后,教授決定把做科學實驗剩下的5袋轉基因大米在微博上公開贈送,沒想到廣大科普愛好者非常踴躍,最后“種田農民”選了5個地區代表送了米,每袋只有約1kg。廣東這邊獲得了一袋(見右圖),獲得的網友決定和群里的各位科普愛好者分享,沒想到大家反應踴躍。
吳先生說,今年5月,正是轉基因技術發展30周年紀念,大家一致決定就在這個月19日舉行這次轉基因大米品嘗會。
試吃者憂轉基因食品被妖魔化
19日的轉基因品嘗會一共有24人到場,除了試吃轉基因大米外,還提供了轉基因食用油和轉基因木瓜的試吃。吳先生說,他們的小科普群一共有60人左右,除了研究轉基因方面的科普知識,還對藥方面、宇宙天體等方面有所鉆研,因為品嘗會是在群里發起的,所以去的一般都是對轉基因食品有所了解的。
吳先生自己有一個七歲的孩子,在自家的食品選擇方面,他從不避諱轉基因方面的食品,“到了超市后,雖然沒刻意選擇,但還是會買一些轉基因油啊之類的,也告訴過家人,轉基因食品沒什么可怕的。”
他認為,現在許多老百姓對于轉基因食品是一個“談虎色變”的態度,將轉基因食品妖魔化了,這些謠言對于轉基因技術的推廣是極其不利的。他說,轉基因技術在美國等國家都有了很多顯著的成效,很多轉基因技術可以有讓植物分泌細胞,使害蟲害怕等的效果。而在國內,轉基因食品受到的質疑和批評一直讓我國的轉基因技術落后于世界。
吳先生很肯定地說,凡是允許在中國銷售的轉基因食品,都要通過嚴格評審、檢測,已經通過安全性評估的轉基因食品,由國家農業部頒發安全合格證書后,方能投入進行食品加工。
對于很多市民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如自然的好,可能導致傳統生物的基因污染的看法,吳先生并不認同。
“到目前為止,我國沒有出現一例因食用轉基因食品而引發的安全事故。”他說。
市民對“綠色天然”食品更有信心
為了證實市民對轉基因食品的看法,記者走進一家超市隨機采訪。
“看到‘非轉基因’這四個字那么醒目,我會多一重信心。”正在選購玉米油的周小姐,拿著一瓶標示“非轉基因”油看了又看,隨后放進購物車了。她一直認為“非轉基因” 就是“綠色天然”的代名詞,對于成分一欄詳細的說明,她說自己從未注意過。
記者看到,除了食用油,“非轉基因”標簽用得最多的是大豆、玉米等五谷雜糧,銷售人員也說不清楚究竟轉基因食品有什么害處。
記者了解到,為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國家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標識制度,我國目前第一批實施標識管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籽、棉花種子和番茄種子五大類。違反標識管理規定的,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整改,同時沒收非法銷售的產品和違法所得,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吳彤、溫彌恩
(原標題:轉基因被妖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