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夢,他苦苦追尋了五十年

王珍正在悉心呵護“鄴麥44”。記者王陽 攝
方圓十畝的田地里,不僅有翠綠的新品種小麥,更有王珍追求了50多年的夢想。“我要讓小麥產量翻番!”75歲老農躊躇滿志。
2012年6月27日,本報《臨漳一農民要學袁隆平》一文報道了農民王珍的故事,為了年輕時一個偶然的“異想天開”——用茅草和小麥雜交新品種,王珍執著了50多年,歷經波折,最終培育出一種無論體積還是結穗數都遠超普通小麥品種的“巨無霸”。
文章見報后,引起各方關注,時任市長高宏志專門作出批示,要求農業部門對王珍的新品種予以重視。2012年8月,市農業局組織農業專家,邀請王珍參加了他的新品種的專題座談會。在農業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王珍的夢想終于有了發芽的土壤。
當初籍籍無名的品種如今被定名為“鄴麥44”,“鄴”代表臨漳,而“44”是為了紀念王珍44年(從王珍1968年在農場成為農業技術員算起,到2012年定名——記者注)的不懈付出。
初步推算畝產1600斤
對王珍來說,今年是證明自己的關鍵一年。
過去的幾年,王珍的新品種只是種植在不到一分的地里,所以2000斤的畝產只能靠推算得出。本報報道之后,王珍很快就有了合伙人,并擁有了十畝試驗田。今年麥收,王珍的小麥產量將得到實踐的驗證。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試驗田。剛剛經歷過小雨的洗禮,綠油油的麥苗生機勃勃。試驗田的東北角,種了三分地大小的普通小麥專門用于對比。記者看到兩種小麥涇渭分明,新品種的麥稈略矮但粗壯,麥穗比普通的大了近一倍,長滿麥籽。
“今年最大一株麥穗結了196粒麥籽,一般也有140多粒,一般的麥穗只能結30多粒。”王珍分別拔起兩種麥穗向記者展示,“等到灌漿后,麥穗飽滿了,穗子會更大,而千粒重和普通小麥一樣。”王珍推測,示范田今年“鄴麥44”畝產在1600斤左右,遠超過普通小麥800—900斤的畝產量。
王珍的合伙人陳富林告訴記者,普通麥田一畝要播種30斤種子,但“鄴麥44”只要不到8斤。他算過一筆賬,按照邯鄲870萬畝小麥播種面積計算,光麥種一項就能節省1億7千萬斤。
“巨無霸”引來質疑聲
育種、繁殖、示范、推廣,是一個農業新品種獲得認可的四部曲。王珍說,如今他已走完前三步,而且已經邁出了第四步。但質疑聲依然存在,一年時間里,很多人慕名而來,其中既有各大學的教授,也有外省市的農業專家。有的想引進,有的求合作,但欲“眼見為實”的居多,因為“茅草雜交小麥”太過獨特,很多人不相信。
今年4月份,中科院農業專家上門拜訪,這讓王珍倍感興奮。專家告訴王珍,他的新品種在業內引起不小波瀾,有的專家認為這在理論上行不通,有的專家覺得這根本就是天方夜譚。中科院專家走時帶了部分“鄴麥44”樣本,準備回去做DNA鑒定,證實到底是不是用茅草和小麥雜交而成的。
面對質疑,王珍說他能理解,因為在我國,只要能增產5%以上的新品種,就非常有研究價值了,更何況“鄴麥44”的產量翻番呢!“我這一輩子就做了這一件事,我有信心!”王珍說。
專家:讓事實來說話
2012年9月17日對王珍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在市農業部門推薦下,王珍的小麥品種參加了“冀南水地組小麥預備試驗”——俗稱“省檢”,并在石家莊、邢臺、衡水等八個地點異地試種。如果到2015年通過檢驗,就意味著這種小麥可以大范圍推廣。
王珍的奇跡能實現嗎?市農業局農業技術站站長段美生告訴記者,市農業部門一直在關注“鄴麥44”,他本人也到現場去了很多次。對于“鄴麥44”,即便在我市也存在不同意見。農作物新品種的認定是一個極為復雜和漫長的過程,適應性、穩定性、抗病性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實踐證明。今年是“鄴麥44”示范田第一年量產,非常關鍵。目前,無論是支持還是質疑,都不是最后的結論。
段美生說,王珍和“鄴麥44”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至于畝產2000斤的奇跡能不能實現,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但無論結果如何,對于王珍的堅持,任何一個農業人都會感到由衷的敬佩和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