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相關文件、規劃相繼出臺,種子企業迎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種子企業如何做大做強?核心在于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積極培育新品種,大力推廣技術服務,做好“育繁推”與市場的對接,在競爭中逐步成長起來。
行業發展靠創新
在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生物技術中心的溫室大棚里,丁德榮博士捧起兩株大豆苗告訴記者,“這是我們新研發的品種,別看它們小,但是具有多種抗性,試驗成功后價值可大了!”
沒有企業的研發創新,就沒有擁有自主產權的產品。長遠看,研發創新能力是種子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
“就種業公司來說,支撐起發展的基礎是品種研發能力、標準化的制種能力、網絡營銷能力和系統綜合管理能力。”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說。
“當下國內種子企業與跨國種業公司在科研上的差距不小,但這些壓力也是我們發展的動力。”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譚春平告訴記者,目前金色農華近三分之一員工從事研發工作,2012年金色農華研發投入約7077萬元,達到銷售額的12.2%,比例與跨國企業持平。
金色農華已累計申請植物品種權222項,培育出的“農華101”正式推廣,種植面積接近300萬畝,今年推廣面積預計突破千萬畝。
品種推廣看服務
要占據下游市場,僅憑研發還不夠。隨著現代農業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對技術服務更加渴求。經營主體和生產方式的變化,要求種子銷售隨市場相應地調整。
“光靠賣種子生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長遠看,要成為‘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強企,擁有對種植環節較強的控制力,不能走只賣種子的老路,還是要以技術服務推廣種子。”譚春平說。
河南天存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堅持服務型營銷的理念,成立了育種家技術服務團,對每個品種的栽培管理需求整理出科學的技術指導方案,利用渠道終端客戶建立詳細的種植戶檔案,通過公司的短信服務平臺,在每個生育期發短信進行栽培指導,實現售后技術全過程服務。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了貫穿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的綜合農業服務體系,成立的隆平高科種糧專業合作社,與隆平高科的種子、化肥、農藥、加工、儲藏、流通等產業對接,提供農資、農機農技、植保技術和產品加工流通的服務,完成了從“種子供應商”到“農業服務商”的轉變。
發展農業產業必須切實解決農民的問題。專家表示,一定規模和實力的種企應該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種子服務營銷體系,有層次地完善服務網絡、提供全程服務,探索新型服務模式并對服務進行規范,這將大大提升種子品牌和形象,提高種子用戶的滿意度和企業的競爭力。
兼并重組增活力
2009年,47歲的劉明經過慎重思考,與合伙人一起將四川川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70%的自然人股份出售給中種集團。當時很多同行都不理解,因為川種種業效益不錯,銷售額達四五千萬元。
但劉明有自己的想法,“我是真正想做點實事,把企業做大。所以想通過重組,把中種集團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進來,讓‘川種’變強。”
重組給川種種業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管理上,按照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了全面預算管理體制;研發上,中種集團投資50多億元建立的武漢生物中心平臺的研發成果可以共享,項目申請更加正規;行政上,信息搜集、法律事務等都由中種集團統一提供支持,管理層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發創新、管理提升、市場開拓上;經濟效益也顯著提高,2012年川種種業的銷售額達到7000多萬元,比重組前將近翻一番。
“融合帶來共贏。”中種集團副總經理田冰川說,中種集團也借助川種種業的品牌和銷售布局,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兼并重組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但并非萬能靈藥。重組后要從管理體制、產業布局到文化理念上“打通經脈”,才能真正增強實力,擴大優勢。“如何做好‘融合’才是兼并重組最難的地方。”田冰川說。
上圖 “楚粳”水稻品種適合海拔1500米至1940米的中海拔地區種植,具有高產、優質、抗病、適用性強、口感佳的特點。截至2012年年底,云南省已累計推廣種植“楚粳系列”品種5067萬畝,增長稻谷33億公斤,實現農民增收71億元。圖為水稻專家在水稻育種的溫室內測量稻穗的長度。 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