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財寶典》記者 劉虹媛
毫無疑問,農業服務已成為當前涉農企業俘獲農民的終極殺手锏,然而真正能將服務意識深入骨髓的企業卻并不多。在客家文化繁衍的梅州,成立僅5年的梅州市嘉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嘉田農業”)就是當地成千上萬稻農心中的“服務之星”。
2012年7月3日,梅州市農業局官方網站公布了2012年度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對象名單,在所有22個培育名單中,嘉田農業是唯一一家在主營業務表述中含有農業技術咨詢的企業。而其總經理徐龍的名片上,農藝師被赫然印在了職務欄,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更像一個技術人員,不像一個商人”。
5年,他曾為了解每一個區域水稻種植環境的不同跑遍梅州每一個角落,也曾為選到一個適合品種反復輾轉于全國各地。辛勤總會換來回報。據了解,2011年嘉田農業年產值達3000萬元,帶動1500萬戶農民,一級經銷商超過100個,更為可貴的是迄今為止還未發生一起因種子質量引發的事故。
多跑多聽找缺點
見到徐龍的時候,他正準備驅車去大浦縣湖寮鎮一個新水稻品種Y兩優7238示范點。在此之前的幾天,他剛剛結束梅縣幾個鎮的示范點觀察。一周下鄉3-4天,是徐龍每年6月、7月以及10月最開心的事情,因為可以“聽到不同反饋,找品種的缺點”。
在徐龍看來,經過至少2年通過國家、省級審定的水稻品種,其優點都已在備案中描述很清晰,但并非合格產品就能立馬進入市場。因梅州各地水稻種植環境的巨大差異,徐龍習慣在多點示范選擇品種,以免在大量推廣后出現安全隱患。
與部分種子企業偏愛將布點設置在優質、肥田的方法不同,徐龍的水稻布點設置范圍相當廣:高產區、低產區、山區、平原去、病區、高寒區、臺風區、瘦田區……常常一個品種要設置幾十個點,“有時示范點中的一個缺點就要放棄一個前期耗費很多精力才選擇的品種。”
正因此,在一年的大多數時間里,徐龍都在往返遍布全市的每一個示范點的路上,“三輛車一月油費超過5000元。”經常與徐龍下鄉的嘉田農業副總經理劉鏡輝估摸算了算。
選種就像去相親
對于選品種,他比喻就像是去“相親”,失敗遠比成功多,但只要成功了一次,就能找到滿足感和價值。
“效果不能比市面主推產品差”、“多點示范必須沒有致命缺陷”是他的選種無法逾越的兩個底線。“有時候3-5年也選不到一個主推品種。”徐龍無奈地說,盡管新品種層出不窮,但梅州栽培地區差異性大。
“大埔、五華,以弱感光品種為主”、“蕉嶺、興寧、梅縣以感光品種為主”……常年與農戶打交道,徐龍對整個梅州地區水稻種植特點了如指掌。他說種子與農藥化肥不同, “選種必須從能給農戶帶來什么后果出發。”
除了品種,品質也是選種中必須要把的“一道關”。 徐龍覺得品質主要是通過與有責任心的供種方合作實現,種子的發芽率、水分、凈度、純度、米質等才是能給農民帶來真正收獲的條件。
因此在徐龍已推廣的所有種子中,其米質都已達到國標評定3級以上。
穩字當頭做事業
在已邁入不惑之年的徐龍眼中,自己從事的不是做生意,而是做事業。他坦然地說這兩者區別很大:做生意只是賺錢,可以是一時;做事業是要賺信譽,必須長久。
“穩”當然不僅僅是選種,而是烙印在嘉田農業所有員工心中的做事法則:一切事情都要做到十足穩妥。
對品種選擇,他不急著上市;對種子推廣,他不急著上量;對公司運營,他不急著擴張。從注冊資金100萬到去年的3000萬產值,嘉田農業已成為梅州地區同行業中的佼佼者,但這些在徐龍看來并不能成為“停下來”或“往外走”的理由,“只想把梅州本土做精”是徐龍長久以后不會改變的想法。
帶著這樣一份使命,今年5月通過國家審定的Y兩優7238落戶到了梅州的16個示范點中,也許這個品種會成為徐龍的第N個被淘汰者,也許會成為鳳毛麟角的主推品。無論結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梅州的水稻種植戶們會收獲一個“穩產增收”的好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