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育種是否每個公司都要搞”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在一次會議上指出,市場品種同質化嚴重,近年來骨干企業的市場銷售份額占比不升反降,“兩雜”主導品種推廣總面積比例下降,自由品種定價權也在下降。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孕育的中國種業,在娘胎里就造就成一個‘畸形兒’。”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佟屏亞在博客里說,育繁推脫節,種子公司只賣種子,不搞科研;科研單位只管育種,不問市場;育種研究、種子繁育、技術推廣自成體系。邁步市場經濟,種子公司失去了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愈來愈感覺到沒有擁有自主產權品種導致的生存危機。
“不能讓企業選擇其他代理商替換我,否則就是將子彈送給對手,反過來打自己。”
——廠家與經銷商間的博弈。一位經銷商說,現在代理這么多大品牌,頭疼的是如何分配各家的銷量。
“十萬年薪都招不來育種人才。”
——廣東源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希聲招來不少大學生從事育種,發現他們不愿下地,最后受不了苦,很快就走了。
“美國早就把種業上升到國家安全的層面,而我國是最近幾年才真正意識到。”
——位種子管理部門人士認為,今后國家對外企進入中國種業的要求將越來越嚴格。
“太空育種其實很不靠譜。”
——南方周未7月一篇題為《魅影重重的“種子”》的報道受頗受關注,有行內人士指出市面尚未見到從太空選育出來的好品種。
“從2007年國有企業改制開始才算正在市場化,到現在也才6年,中國已經走得很快了,想要一下子到達美國已經走了100年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針對業內對政府部門頻頻吐槽,不少種業人士認為應該看到總體上行業在快速前進。
“要是當時拿注冊企業的錢全部投資房地產就賺翻了。”
——廣東某種企老總談起2001年在三亞制種的情景,一排排爛尾別墅每棟以15萬元的價格賤賣,現在已升值至1000萬元。他僅購買了一棟用作晾曬種子,其余的幾百萬用于注冊和運營種子企業。
“這哪是報效祖國,倒像是幫助外國人在擠占國內種業的市場。”
——江蘇金華隆種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柏大鵬博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曾是“先玉335”第一選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