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
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何國威——
借東風完善市場監管體系 依政策推動廣東種業發展
《農財寶典》記者 吳滿
廣東種業今年不平凡,一個國家政策,一個省級行動,深刻地推動了行業發展。
2012年1月6日,廣東組織開展以“打擊欺行霸市、打擊制假售假、打擊商業賄賂,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監管體系”為內涵的“三打兩建”活動,種子打假是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4月10日,《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實施,我國種業已在快車道上行駛。
種子管理部門是政策和行業的推動者,也是市場的監督者,他們如何開展工作,備受行業關注。為此,《農財寶典》記者對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何國威進行專訪,嘗試去了解他們對自身角色的定位。
打建結合 維護市場秩序
《農財寶典》:在今年廣東“三打兩建”工作中,我省種子打假的主要內容和做法。
何國威:在省委、省政府召開“三打兩建”工作會議后,省種子管理總站成立種子打假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廣東省種子打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和《廣東省打擊制售假劣種子重點突破工作方案》部署工作。
行動在2月下旬打響。先在全省范圍設立種子打假舉報電話,接著對種子生產、經營單位進行全面檢查;省、市聯合對甜、糯玉米種子市場進行專項檢查,打出重拳。同時大力開展春、夏季種子市場監督抽查,加大監督抽查的覆蓋面和頻率。
這次行動重點檢查被投訴較多的種子企業、兩雜種子和進口種子。2012年初以來,移交司法機關的種子案件6宗,拘捕 3人。
《農財寶典》:此次打假行動有何特點?
何國威: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省已出動執法人員24234人次,檢查種子市場329個次,種子門店10724間次,印發各種宣傳資料近27.5萬份。在系列執法過程中,管理部門同時開展種子質量安全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對假種的辨別能力和引導農戶科學選用良種。
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還組織信譽好的種企參與宣傳活動,下鄉進村派送優良種子和宣傳新品種、新技術。此外,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聯合省種子協會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種子企業信用評價,引導種子企業守法經營、誠信經營,探索建立種業信用體系,逐步形成行業自律的良性循環。
《農財寶典》:這項行動在業內引起很大反響,到目前為止取得了什么效果?
何國威:2012年,全省種子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達91.5%,比去年提高近2個百分點,雜交水稻種子質量抽查合格率達到93.8%,蠶種質量抽查合格率達100%。因種子質量事故導致農業生產減產的事件明顯減少。
對于不適宜種植及未按時提供標準樣品的品種進行全面清理,今年停止推廣品種52個,其中水稻品種39個、玉米品種12個、果樹品種1個。
各地還對取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進行全面清理。對不再符合辦證條件的企業令其限期整改,對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未申請辦理新證的企業進行注銷處理,種子企業與2006年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前相比減少181家。通過清理活動,種子市場主體明顯優化,集中度逐步提高。
因地制宜 嚴格落實新政
《農財寶典》:《意見》政策內容多,廣東是如何貫徹和落實政策的?
何國威:廣東省把《意見》作為指導種子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意見》印發后,省農業廳選取了五個專題進行專項調研,分別是種業科研、種子生產基地建設、種子企業扶持政策、種子體系建設和種子儲備。
2012年6月,廣東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一發展的實施意見》(粵府[2012]69號)。近期,廣東省農業廳草擬了《廣東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并已上報省政府。
2012年,《關于加大廣東現代農作物種業投入的建議》被列為省人大重點建議。廣東省農業廳積極爭取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種業的扶持,形成合力推進廣東省種業發展。
《農財寶典》:如何讓新政落地推動行業發展,今后工作的設想有哪些?
何國威:首先,要推進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創新,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力爭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基本實現“事企業脫鉤”。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堅持以公共科研機構為主,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第二,根據廣東省區域生態條件和農作物繁制種特點,科學規劃農作物種子生產優勢區域布局。通過項目扶持,建成一批相對穩定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的種子生產基地。
第三,強化管理體系建設,提升監管和調控能力。完善市、縣種子管理和質量監測體系建設。第四,落實扶持企業政策,提升企業競爭能力,逐步加大對“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投入。第五,完善信息體系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農財寶典》:請介紹一下廣東省種子企業生產經營許可的現狀。
何國威:新《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在注冊資本、固定資產、技術人員和儀器設備等方面大幅提高了種子市場準入條件,對我省種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廣東省種子企業持有的許可證很多還未到期,新《辦法》實施后,各地頒發的許可證數量不多。但各種子企業都積極、努力創造條件,向新《辦法》要求的條件靠攏,為下一步辦證做準備。
省種子管理總站作為種子管理部門,將嚴格按照新《辦法》要求,做好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工作,把好種子市場準入關。同時加強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的事后監管,對不再符合發證條件的企業,依法注銷其經營許可證;對越權審批或擅自降低審批門檻的行為,堅決依法糾正。
合理定位 助力種業發展
《農財寶典》:廣東種業有何特點?
何國威:廣東是農作物種子消費大省,常年播種面積約7000萬畝,年需種量約1.9億公斤,其中商品種子約1.1億公斤,其余為農民自留種。全省種子(苗)年生產面積約7.2萬畝,生產種子1500萬公斤,種子基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島和粵北地區,以生產雜交水稻種子和蔬菜種子為主。
在優質稻、超級稻、鮮食玉米新品種選育和推廣等方面,廣東處于全國先進行列。至今為止,廣東省內種子單位育成國家確認的超級稻品種11個,占全國超級稻品種總數的十分之一,水稻優質率在逐年上升。
廣東省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種業與港澳臺及國際種業的交流合作頻繁,發展現代種業區域優勢明顯。同時,廣東擁有科研院校、深圳市生物園區和廣東種業博覽會等平臺,完全有潛力成為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科技創新平臺。
《農財寶典》: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種子企業有何扶持政策?
何國威:2012年,省財政加大對農作物種業的扶持投資力度,重點是扶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加強種子質量監控檢測體系建設,開展優勢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等。同時,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等部門均十分重視和支持種業發展。
稅務部門表示將進一步落實對種子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減免“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所得稅,鼓勵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地稅局會對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資產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等給予稅收優惠。
《農財寶典》:目前廣東尚未出現由國家農業部發證的“育繁推一體化”種企,這一現狀你如何看待?
何國威:與全國情況一樣,我省農作物種業尚處于市場化的初級階段,企業原始積累不足,缺少必要的育種資源,育種創新能力不強,種子生產、加工、營銷、售后服務整體水平較低,企業競爭力不強。
《意見》出臺后,我省積極引導企業整合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加大研發力度,促進企業間的兼并重組,促進企業做強做大。目前,我省規模較大的種子企業均成立了種業研究院(中心),整合、重組以及融資都已有先例。
作為主管部門,我們會繼續積極引導企業做強做大,努力打造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企業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