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民董事長祁先超右和總經理劉立清在研究工作

惠民DNA分子檢測實驗室
惠民已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品種7個,獨家生產經營權的農作物品種9個,其中自主知識產權的太D棉系列品種,已穩居長江流域棉區市場的領導地位。
近年來,惠民先后榮獲中國種業骨干企業、農業部首批頒證的“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企業、種子行業信用AAA 級信用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示范企業、科技部備案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省質量管理先進企業、湖北名牌產品、湖北省優秀民營企業、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湖北省創新型企業、武漢國家農業園十強企業等系列殊榮。
金秋十月,惠民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2家企業獲得了農業部新頒發的《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成為首批獲得“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這是惠民繼2010年被中國種業協會認定為“2010年中國種業骨干企業”之后獲得的又一殊榮,惠民也因此成為全國4家棉種“育繁推一體化”的獲證企業之一。
面對祝賀,惠民董事長祁先超謙虛地說:惠民能夠邁進“種業國家隊”,在全國6700多家種子經營機構的競爭中,爭取到這樣1/32的機遇,應該說是受惠于國家的“三農”政策;得益于各級黨政領導和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以及種業同行、經銷商、農戶和社會各界對惠民一如既往的關愛、幫助和支持;得益于惠民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
反哺農業 十年拼搏書寫華章
“種業國家隊”的貢獻
激情創業。惠民成立之初,是一家以抗蟲雜交棉種子產業化經營為主的小公司,經過短短3年的艱苦創業,就一舉躍居湖北棉花種業界的三甲行列。六年后,惠民成為在湖北種業界規模第三、全國棉花種業中規模第三、雜交棉種第一的知名企業。經營領域已由過去的單一棉花向棉花、玉米、水稻等多作物拓展;產品數量已由過去的少數幾個抗蟲雜交棉品種,向雜交棉、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等多產品、系列化發展;產品生產能力已由過去的幾十畝棉花制種基地、自身沒有種子加工能力,發展到現在擁有規模達3萬畝的制種基地、1000萬公斤的種子生產、加工能力;產品市場已由過去湖北有限的幾個縣市向立足長江流域市場,穩步拓展黃河流域、西北內陸種植區及全國市場方向發展。
回顧公司前5年的創業歷程,祁先超說:惠民的第一個5年,是一個超常規發展的5年,由于總經理劉立清帶領的管理團隊經營有方,使公司的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公司成立當年,就實現了盈利,隨后幾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和盈利幾乎年年翻番。2006年實現稅后利潤超過1000萬元。他說,當時的內、外環境也比較好,叫做好團隊(團隊集體的創業激情)遇上了好時機(《種子法》頒布不久)、好產品(“轉基因卾雜棉種”)遇上了好市場(棉農喜歡的新品種市場異常走俏)、好機制(惠民全新的理念、科學的管理、創新的激勵機制)遇上了好領導。這是當時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個輝煌的5年,著實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鮮花掌聲。2006年9月15日,我國研制的實踐八號育種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將多個品種的種子帶到宇宙進行實驗,其中的棉花種子,就是由惠民提供的,而且惠民也是惟一一家參與其中的民營農業企業。
2007年12月16日,《湖北日報》、荊楚網以《高揚棉種業鄂軍大旗》為題,報道了惠民獲得省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種子行業十強企業、“華惠”牌雜交棉成為湖北名牌產品獲得的三項權威認定。
2007年12月25日,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以《棉種業界的一顆新星》為題,報道了惠民在國家、省農業廳、武漢市及相關業務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優質服務為先導,全體員工團結拼搏,艱苦創業5年,取得的驕人業績。
2008年6月15日,《湖北日報》以《鄂雜棉10號成長江流域最佳棉種》為題,報道了惠民選育的鄂雜棉10號(太D5)F1轉基因雜交棉,種植面積在長江流域排第1位,成為唯一進入全國十大優勢品種的南方棉區品種。
2009年11月2日,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又以《太9的期待,持久的豐收》為題,報道了該公司在一天中所發生的三件喜事和在一年中所發生的三個變化。
2011年3月22日,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再次以惠民榮獲“中國種業骨干企業”為題,跟蹤報道了該公司領航人祁先超和劉立清善管理、會經營的故事。
反哺農業。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反哺農業”,是惠民創業者的初衷,惠民的發展壯大史,既是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史,也是服務社會的惠民史。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惠民已在10省(市)、270多個縣市,建立起了擁有5000多個鄉鎮終端零售商的龐大營銷網絡體系,每年向社會推廣優質放心種子800萬畝,為社會年增收12億元以上,節支節勞5億元以上,減少使用殺蟲劑1萬噸,帶動了約50家制種公司、1萬戶制種農戶、300多家種子代理商、近萬家種子經銷商的種子經營業務,解決了9萬多農民的季節性就業,形成了一個“農業致富產業鏈”。
惠民為民,是惠民的宗旨。總經理劉立清回憶:2004年,雜交棉種子市場零售價瘋漲,每畝地每袋漲到了70元、90元、100元不等。當年幾乎所有的種子公司對雜交棉種都提了價,唯獨惠民和經銷商、代理商的結算價格仍然是按上一年訂立的每畝地每袋35元不變,僅此一筆,惠民讓利最少400萬元。對此,劉立清的說法是“不和經銷商、代理商、生產商以及棉農爭利,看似失去,其實得到的是比利更重要的“益”惠民誠信。
確保制種農戶利益,惠民人說到做到。2006年棉種收購季節,江蘇徐州長期低溫陰雨,導致棉桃霉爛嚴重,為了確保棉種質量,惠民管理層果斷決策:制定了“由生產商監督棉農,將棉花依質分類采摘、惠民全部按種子價格統購、惠民全程參與”的處理方案。對此,劉立清也有說法,“惠民失去的是當年的350萬元錢,但得到的是徐州地區來年的一個大市場。”通過好壞花分開收購,既穩定了下一年度的棉種面積,同時也保證了來年的棉種質量。由此,“惠民為民”的佳話便在江蘇徐州地區傳播開來……
惠民發展的碩果
經濟效益翻番。惠民注冊資金從公司創業初期的1000萬元,到現在的注冊資本1億元,從創業初的資金到今天的資本,10年翻了10倍。惠民現有總資產1.5億元,凈資產達1.3億元,土地使用權、品種經營權等無形資產價值5000多萬元。惠民擁有強大的營銷網絡和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在長江流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及河南南部,擁有全覆蓋的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有270余家市縣級經銷商加盟的營銷和售后服務團隊,目前服務于200多萬農戶,種子輻射面積達到300萬畝,在湖北的市場占有率達30%,在長江流域的市場占有率達12%,在雜交棉種業同行,處于領先水平。目前正在開拓黃淮流域和新疆棉區市場,2011年銷售額達到1.688億元。
創新模式升級。惠民在人員、資金等方面對科研給予重點傾斜,每年投入科研經費500多萬元支持育種研究,利用科研優勢,積極爭取項目,籌集科研經費,提升公司地位。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合作,提升科研實力,拓寬審定渠道,使得這些科研機構的優秀人才、優勢技術、優良育種材料和精良設備等為惠民所用。這種“以我為主,企業自身投入與廣泛爭取各類科研項目相結合,自主研究與產學研科技合作相協調”的科技創新模式,既加快了企業的科研創新進程,又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轉化。
科技成果凸顯。惠民擁有一支優秀的研究隊伍和一批科研育種系列高科技成果,先后獲得各級專項經費支持共1800多萬元,先后承擔完成了國家863計劃和成果轉化資金、湖北省科技攻關和農業板塊建設、武漢市新品種試驗示范項目等8個項目。惠民現承擔國家轉基因生物育種重大專項等8項,擁有國審鄂雜棉10號(太D5)等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雜交棉優良品種,另外華惠二號等一大批新品系正在參加多地各級區試。
質控檢測科學。惠民探索和建立起了完善、科學、有效的種子制種質量控制體系;建立了人工目測和科學檢測相結合、常規檢測和分子檢測相結合、海南異季鑒定和本地田間鑒定相結合的多級、多層次質量檢測體系,通過數字編碼技術、網絡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的整合,在國內種業中首家建立了產品防偽辨別查詢系統和缺陷產品召回機制,品質管理和質量檢測從源頭抓起,對不達標的產品實行一票否決。確保了農民的利益,深受廣大產品用戶的信賴。
資產投入過億。2011年,惠民在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光谷投資5000多萬元,新建了占地4萬多平米的湖北惠民種業科技園,園內擁有高質量的種子研發中心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種子加工檢測設備。目前,惠民建有科研大樓、質檢大樓、種子加工廠、4000平方米的種子倉庫,建立科研育種基地100畝,建有400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10年間,惠民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大的資產投入。迄今為止,累計資產投入過億元……
過去的10年,留給惠民的,除了鮮花和掌聲、資本擴張、回報社會、企業發展外,同樣也有困惑和陣痛、經驗和教訓……在今天,這些己經成為惠民二次創業的一筆無形資產!
轉型發展 二次創業鳴笛起航
“種業國家隊”的智識
未來10年,惠民將如何變潛力為實力,在全國種業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做大做強?祁先超認為:目前,惠民正處在一個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用后10年的發展眼光來總結和回顧前10年所發生的故事,一言以蔽之,是因為惠民團隊抓住了國家《種子法》剛出臺的機遇,創業的激情是因“法”而發生,創業的成果是因“法”而發財。有財力才有能力回報社會,否則反哺農業就成了口號。現在,惠民團隊同樣面臨著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就是惠民進入了“種業國家隊”,面對全國種業大市場的同業競爭,惠民人該想什么該做什么?如何把握好國家“三農”政策賜給惠民的第二個機遇,是惠民人思考的重要課題。
雖然惠民曾經有過第一個5年的“輝煌”(成功+喜悅),但也同樣經歷過第二個五年的“盤整”(困惑+陣痛)。躋身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勢之下,國內、外經濟形勢瞬息萬變,惠民管理層不敢有半點懈怠。就像掛在墻上的規章制度,不可能一一針對現實中發生的具體問題一樣,發展中的企業也會隨時面臨著發展中的問題。祁先超說:關鍵時候,一個企業負責人所作出的決擇,有時直接關系到一個企業的存亡。任何一個企業的成功,都是綜合因素的體現,任何一個企業的失敗,只要有一個因素就足矣。換言之,如果企業成功,絕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同樣,在失敗的團隊里沒有英雄。10年不過歷史的一瞬,在一個企業的發展史上卻極不平凡。對于己經邁進“種業國家隊”的惠民來說,更是意義非凡。對惠民的優勢與劣勢、當前所處的內外環境、種子同業的競爭對手與全國的種業市場,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祁先超更為熟悉和了解。他說,企業轉型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對惠民而言,轉與不轉,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存亡。在時間概念上,牽住牛鼻子總比抓住牛尾巴要有利得多。
惠民人對企業轉型怎么看?從事科研的高級農藝師、公司副總經理鄒勇的想法是,要“立足市場搞科研”,并在時間上提速;售后服務總監陳廣智說:“惠民售后服務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農業科普知識的宣傳過程,是對老百姓運用科技種田全方位實行科技指導的過程,只有盡到了這個義務,棉農才服你,我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緊抓市場”。惠民首席科學家劉定富博士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進步就等于退步,做好今天的,想好明天的”,他的話意味深長;公司副總經理夏世杰,談及種子生產、質保、監測等環節,很是興奮,因為他在惠民親身經歷了一個“管段與管線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惠民人的責任心和事業心……
“種業國家隊”的膽識
“匯報工作說結果,檢討工作說流程,請示工作說方案”,這是祁先超站在“種業國家隊”的高度和新10年起跑線上,對惠民團隊工作的要求。將心比心,對新10年惠民人怎樣走好惠民路,惠民團隊也有更高的向往和期盼。祁先超說,基于這樣的反推思維,在惠民二次創業的路上,自己感到肩上擔當的責任顯得更沉更重。
壓力,是源于對惠民“五年盤整”的理性分析:從內部環境看,一是沒有牽住牛鼻子,怱視了科研作為種子公司核心能力的培育,導致科研新產品還未跟上惠民的發展和市場的節奏,人才引進不大膽,只有獎勵沒有處罰,原來制定的獎勵成了保健因子,因而失去了激勵因子的活化作用;二是新業務的拓展還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三是管理、創新速度與公司當前和未來的發展不能同步;四是人才梯隊的建設,特別是中層管理人員缺乏,發展不能同步。從外部環境分析,一是長江流域棉花播種面積萎縮;二是市場籽棉價格偏低,農民種棉比較效益下降;三是種業界各區域內的競爭日趨激烈;四是由于整個社會用工成本上升,導致企業員工用工成本上升;五是棉種收購成本翻番,對公司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動力,源于對惠民發展前景看好的自信:首先,是惠民具備了種子公司成功的核心四要素(科研、團隊、質量、機制)。其次,是惠民具備了在同業競爭中的三個有利條件,一是已經是中國種業骨干54強、惠民走進了種業國家隊;二是惠民種業研究院的成立,為公司科技創新構筑了廣闊的平臺,為承接國家高科研項目鋪就了綠色通道;三是惠民種業科技園在光谷的成功建立,對惠民的未來發展夯實了基礎。
內環境與外環境、壓力與自信,催生了惠民二次創業轉型發展的“綱”(一個宗旨、二個使命、三個突破、四大戰略、五個抓手)和“目”。
祁先超說:惠民歷經10年風雨磨練,已經形成了一種穩健的經營風格。如今,創業的艱苦已經遠去,企業正處于一個快速的發展期。他說,惠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要走的路子,主要是圍繞“創新、戰略、能力、文化”8個字進行企業轉型,內容涵蓋科技投入、適應未來,引進率才、管理創新(授權體系、預算管理、績效考核)、企業文化等方方面面。在勾勒出了公司的發展藍圖后,他把話題一轉說,要想惠民的二次創業轉型發展愿望得以實現,有一條不能變,就是不斷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始終堅持走科、教、研、企市場一體化的道路!惠民與“三農”發展共命運,“惠民為民”的理念不能動搖,他強調,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一個品種可以壯大公司。品種是種業市場競爭力的核心,一個優良品種占據一塊陣地,一批種子擁有一片市場,抓住品種創新,是許多種業公司發展的成功經驗。誰認識早,誰行動快,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迅速掌握主動權。
惠民為民,是惠民的宗旨:專注種業、發展科技,造福客戶與社會,構筑平臺、共同成長,成就員工和股東,是惠民的使命;成為全國知名的種業公司,產品結構合理,市場布局完整,是惠民的目標;成為客戶信賴、社會尊敬的種業先鋒,是惠民的愿景!
惠民之路,一頭連著輝煌的過去,一頭通向璀璨的明天!隨著“三農”政策對農企的呵護和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一個激情四射的“實力惠民”、“ 活力惠民”、“ 魅力惠民”正闊步向我們走來。
撰文:陳進 (本文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