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6歲,仍然堅持下田觀察材料
《農財寶典》記者 吳滿 [《農財寶典》授權中國種業商務網發布]

陸希聲將自己視為種業的一顆螺絲釘,無論釘在哪里,只要起作用就行。
今年剛好76歲,陸希聲從1976年真正脫產進行雜交水稻育種至今已37年。掐指一算,人生的一半都獻給了雜交水稻育種。現在他仍每天早上6點起床思考、工作,只要是在湛江,他一定會去育種基地看一眼,甚至下田泡好幾個小時,連一同干活的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非科班出身,非科研單位學者,由于資歷高、入行久,被業內人尊稱為陸叔。也許,他是個任勞任怨的老黃牛,一生刻苦工作;也許,他太愛雜交水稻了,即使站在高位也寧愿彎下腰來在地里做平凡的工作。陸叔將自己視為種業的一顆螺絲釘,無論釘在哪里,只要起作用就行。
發芽:戀上雜交水稻育種
陸叔和雜交水稻結緣早在1970年代初就開始。
當時陸叔在湖光鎮鎮政府擔任文職工作,主要是統計農業生產方面的數據,這讓他迫切感受到提升糧食產量的重要性。當時農民種糧水平不高,農村人只能靠曬干的番薯充饑,而在70年代初期文革時期,極少人關注糧食。
于是他開始尋找提高產量的方法,通過查閱大量的新聞報道和相關資料,他發現雜交技術在玉米和小麥已經攻破,在水稻上尚未,這時他心里已經埋下了雜交水稻的種子。
命運有意眷顧這個務實的年輕人,1972年袁隆平等人突破了水稻不育系以后,1974年袁隆平的團隊帶著50多個親本來到湖光鎮繁殖,由陸希聲接待。
在當時的環境下,人才奇缺,是科學知識傳播的一大短板。陸叔擁有高中文憑,已是那個年代的高級知識分子,他主動學習雜交水稻技術,這受到來自湖南專家們的熱烈歡迎。
從繁育出第一棵雜交水稻開始,陸叔就上了癮,無法自拔,“它們都是我孩子,我要看著它們生長,一代又一代。”當時陸叔剛過不惑之年,正處人生開創事業的最好時期,一顆育種家的種子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生長:曾有出國深造機會
1976年,陸叔從鎮政府進入湛江農科所育辦種,正式脫產進行雜交水稻育種親本制種。不久,他就在雜交水稻親本提純技術上取得突破。當時,種子行業大部分人都還沒有接觸過這種技術,全省各個地區的農科所均派人到湛江學習。
湛江地區被視為雜交水稻技術的樣板地區,受到胡耀邦和林若的認可。1981年,湛江市雜優聯合種子公司成立,陸希聲從農科所被調動去該企業,專攻雜交育種技術。
在當時大鍋飯味道還偏濃的年代,要通過個人能力來養活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陸叔卻舍棄金飯碗走出體制,一心進入企業。這即便是現在,也會讓不少人糾結,難以做出決定。他當時認為,企業屬于先進模式,同時雜交水稻是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一定可以生存。
進入企業后陸希聲很快在技術上有了突破。在1980年代初期,他改進了噴施“九二0”激素的技術,使花期可控,提高雜交水稻繁制種的產量。
有了這些突出成績,陸叔得到廣東省雜優站站長的認可,提供給他出國深造的機會,條件豐厚。但人才缺乏,單位不同意陸叔離開崗位。然而,他并沒有灰心,繼續服務湛江市雜優聯合種子公司,兢兢業業20年,直到該企業生命結束。陸叔對自己的定位是一枚螺絲釘,只要發揮作用,位置并不重要。
成熟:三次堅持投資科研
國有企業發展到1990年代初中期,已經不適應市場的需求,體制臃腫,人員工作積極性低下,一度發不出工資。1996年,陸叔聯合公司另外12人將企業集體承包。
1994年國家立法對植物新品種進行保護,陸叔看到了農作物知識產權的前景無限寬廣。于是,在成功將企業承包后,便想投資科研,但遭遇不理解和否定。
陸叔堅持建立科研基地,一是為了保證繁制種子的質量,另一個就是為了可以選育開發新品種。為了說服其他合作人,他想了個辦法,申請國家科研項目,專款必須專用。陸叔成功申請到3萬元/年的國家科研經費,這筆錢主要用于科研基地的基礎建設。除此之外,他還在眾合作者的反對聲中每年追加投資科研7萬元。
在陸叔等人的經營下,公司實現盈利并讓承包者得到每年1萬元的分紅,也讓不少人眼紅,承包期滿后不少人搶著承包,最后陸叔沒拿到承包權。不久,公司陷入無人管理一度癱瘓,大家重回無工資發狀態,企業科研基地也無人問津。
種子法出臺后,廣東農作物雜種優勢開發利用中心在湛江設立分公司,聘請陸希聲作為地區總經理,統籌當地種子育、繁、推全部項目。由于總公司實行較寬松的管理模式,僅在財務上對湛江分公司進行監督,其他一切事項由陸希聲掌握,陸叔如魚得水。他果斷重新投資科研,并提出“有品種才有業務”的思想,培育出不少優良品種,如中9優288、龍優665、龍優673、華優665等,累計推廣面積共計超過1000萬畝。
2006年國企統一改制,有不少老板想接手廣東省雜優中心湛江分公司,陸叔提出企業必須保留和持續投入科研的要求,最終被認同,成為現在的廣東源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繁衍:構建企業育種體系
陸叔在1980年代就意識到種質資源的寶貴之處,并開始收集各種水稻材料。特別是國家對植物新品種有了明文法律法規,讓他肯定新優品種的發展前景,構建育種體系的想法也就變得強烈。
體系的要素是人才和基地。通過多年構建,才有目前湖光育種基地。陸叔說,特別是水利、圍墻等基礎建設,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更需要一定的工建時間,無法一蹴而就,“沒有計劃和積累是不行的。”
如果沒有這些硬件,科研難以順暢進行。基地很多設施簡單實用,上面留下歲月和風雨的痕跡雖十分明顯,仍堅挺耐用,可看出選材者當初挑選材料的出發點和理念。
選用人才,陸叔的要求是必須能泡在田頭的人。經過幾年的篩選,源泰的育種團隊已初具規模,發展相對健康。一個成熟的體系是不會因為某個人的缺失而喪失戰斗力。陸叔說,他參不參與科研對選育工作都沒有影響,新優品種照樣出。
在品種篩選田里,一個個待市場檢驗品種掛著金黃的稻穗,它們蘊涵著育種家的艱辛汗水,更承載著民間育種家被市場認可的期待。[《農財寶典》授權中國種業商務網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