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良種創制中心在北京啟動。未名興旺系統作物設計前沿實驗室與杜邦先鋒公司、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決定強強聯合,共同推動良種創制。這意味著,中國的精確育種研究開始啟動國家工程。
鄧興旺的前沿實驗室
鄧興旺,世界著名的植物生物學家、北京大學長江教授、“千人計劃”引進人才。2003年,他獲得國際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Kuhmo獎,還曾多次在《細胞》、《科學》、《自然》等世界權威刊物上發表學術文章。
從耶魯大學教授的教席上回國,到擔任北大教授,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他建立了面向產業的前沿實驗室。戰略目標是實現中國主要作物由 “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的轉變。基于轉基因技術及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還有中國作物基因資源,實驗室力圖開發新型高產、優質、抗病蟲害、抗逆境、水資源及營養高效利用的農作物新品種。在863計劃支持下,已經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目前,這個研發團隊在作物“分子設計雜交”育種體系建立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應用成果,使中國在水稻雜交育種領域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優勢。
面向市場的研發新體制
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良種創制中心采用全新的運行機制商業化的產學研合作。它試圖創新生物種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快速批量化培育優質高產作物新品種。
據農科城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新機制采用協議等多種商業化合作方式,與具有育種資源優勢的上游單位和有品種選育或新品種需求的下游企業組成聯盟。與上游單位合作開發不育系,并按約定比例分享商業收益;許可下游單位使用不育系或合作育種,并按約定比例分享種子銷售收益。
為了加強領導,國家農業科技城領導小組實行科技部、北京市“雙組長制”。組長由科技部部長和北京市市長擔任,副組長由科技部分管副部長和北京市分管領導擔任。
新的機制能夠充分利用北京科技資源優勢,廣泛聚集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及知名企業,搭建農業高端育種平臺,促進種業高端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提升首都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深化種業科技國際合作,促進全國種業跨越式發展。
承載希望的星星之火
前沿實驗室的研發經費在前期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來源包括科技部、農業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專項經費和運行經費。“十年后,我們實驗室的費用將來源于產業化集團。”鄧興旺說,“在集團開始營業后,每一年總營業額的10%將投入到前沿實驗室。”
目前,良種創制中心已在作物育種核心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建立了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產業研發系列技術平臺,構建了大規模、高效率的基因組裝、轉化及功能鑒定系列技術平臺。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個水稻全基因組芯片,多種作物的全長cDNA文庫、大量水稻、油菜新基因的全長cDNA等資源。
不僅如此,鄧興旺的團隊還創制出非轉基因的、具有抗除草劑特性的廣適優良秈稻新品種,將有效防止除草劑對作物的損害,簡化田間雜草管理流程,降低水稻種植成本。
未來,良種創制中心將建成國際領先的前沿研發機構,建立全球第一個含有4萬個SNP(一種基因遺傳標記)的水稻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平臺,每年將為相關院校或研究單位完成1000個以上水稻載體轉化。
不僅如此,通過各種全國性的商業化技術產業聯盟,我國的傳統育種周期將大大縮短,種質資源利用率得以提高,企業育種制種成本降低,種業國際競爭力大大提升。如今制種研究團隊在水稻新一代智能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建立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摘自《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