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袁隆平院士牽頭建立的“中國種業技術交易平臺”在湖南長沙舉行了掛牌典禮,這是我國第一個專注于種業技術交易的平臺。該平臺的建立,標志著袁隆平“中國國際種業交易中心”項目的建設踏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1973年,袁隆平率領科研團隊開啟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在數年的時間內為解決10多億人的吃飯問題做出很大貢獻,有力回答了世界“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如今,袁隆平院士希望讓中國農民在家門口就能購買到貨真價實的種子。從現在開始,今后全國各地的農民朋友可以通過登錄中國種業技術交易平臺的網站就能實現目標。“平臺通過電子網絡交易,減少了很多中間交易環節,直接為農民服務。我們的好種子到農民手中要經歷很多環節,比如超級稻20元1斤到中間商那里,賣給農民七八十元1斤,有了這個平臺之后,中間商沒有了,很多假冒偽劣種子也沒有了。”袁隆平說,希望通過這一平臺,把最好的種子以最低的價格提供給農民。
袁隆平院士認為:隨著“中國國際種業交易中心”的建立,可以改變目前我國雜亂無章的種業交易市場秩序,利用我國雜交水稻存在的優勢,對我國種業產業鏈進行全面整合,防止外國壟斷種業的趁機入侵,提高我國種子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
袁隆平有一個宏大的計劃,就是期望通過在長沙建立一個集研發、培訓、技術服務、國際交流、會展、綜合配套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中國國際種業交易中心”,把長沙打造成“國際種都”。
該項目將通過園區經濟的手段,聚焦種業生產要素,整合種業全產業鏈,立足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打造既具備服務、貿易、結算等第三產業管理中心的職能,又具備研發、核心技術產品生產和現代物流等第二產業運營職能的新型農業2.5產業園。
同時,將采用“物理空間分散,網絡平臺聚合”的規劃理念,根據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規劃綱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打破地域的限制,立足長沙市,通過網絡平臺將散布在全國的各專業性功能中心整合,打造包括技術服務體系、商貿服務體系、會展培訓體系、金融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總部經濟體系、物流服務體系等在內的“七大體系、二十一平臺”。
而“種業技術交易平臺”即為整個“國際種都”建設技術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平臺。在平臺正式開通之后,不僅買賣雙方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進行種子技術交易,廣大農民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直接購買到質優價廉的種子。
“就像一個專賣種子產品的淘寶網。”隆平高科董秘陳志新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