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12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獲獎者、陜西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


王輝深入田間地頭查看小麥長勢。
有一種信念,亙古不變。有一種堅守,歷久彌新。50年前為了一句“學農業科技,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的誓言,他堅守自己的信念,始終扎根在中國北方廣袤的大地,執著守望著自己癡迷的麥田,不離不棄。50年后的今天,從八百關中到黃淮平原,中國北方大地上滾滾翻騰的麥浪都是他譜寫的一曲曲贊歌。
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這是著名小麥育種專家、2012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獲獎者王輝和他的麥田情愫,在他的育種追求中,他重振了30年來陜西小麥育種的科研優勢。
一種堅守成就一生探索
2011年5月的一個中午,中原河南駐馬店,太陽火辣辣地射在金燦燦的麥田,王輝的身影一如往日穿梭其中,麥田里的小麥已紛紛揚花,此時正是育種工作最為忙碌的時節。每年的這個時節,王輝都會準時地出現在他的試驗田里。
從事小麥育種近50年,王輝已年近古稀,像年輕時那樣,他頭戴一頂草帽,在試驗田里熟練地做著雜交工作。就在他彎腰準備去除田間的一個雜株時,突然眼前一黑,暈倒在麥田里。同他一起勞作的同事嚇了一大跳,扶他起來就要送醫院,結果他醒來連說沒事,坐在田埂上,歇了一會兒,又繼續扎進密密麻麻的麥田。
這已不是王輝第一次暈倒。原本血糖偏高的他,醫生反復告誡不要長時間蹲在地上,但是,鉆進冬暖夏涼的實驗室,他怎么也不安心。小麥育種必須深入田間地頭,一天不看見自己的麥子,他就心里不踏實。早在2009年春,他在扶風縣原種繁殖基地查看小麥越冬后的長勢時,就因長時間蹲在地上暈倒過一次。
育種就是他的樂趣,小麥就是他的生命。“王教授反復叮囑我們,千萬不能把暈倒的事告訴他的家人。”王輝的同事告訴記者,他的老伴至今都不知道,他害怕家里人知道了會阻撓,而這是王輝最大的痛苦。
“遠看像要飯的,近看是農科院的”,這是社會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戲謔。由于經年累月的大田勞作和東奔西跑,王輝皮膚黝黑,身材粗壯,雖為教授,卻沒有教授的書卷氣,反而更接近一個地地道道的關中老農。
可就是這樣一個質樸的“老農”,在中國的小麥育種界,在農民眼中,可親可敬——他培育了許多優質小麥品種,有蓬勃成長的團隊,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但熟悉并了解王輝的人都知道,今天的這一切是他在歲月的洗禮中,懷揣一個癡情的夢想,從一個“光桿司令”真刀實槍打拼下來的。
1943年出生在楊凌李臺鄉五星西魏店的王輝,在青年時期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沒糧吃、餓肚皮的景象和感受深深地烙在王輝心里,“學農業科技,不再讓鄉親們餓肚皮”這個單純美好的愿望影響并支撐了王輝的一生。為了這一句話,王輝付出了自己的一輩子和全部感情。
高中畢業填報大學志愿時,王輝毫不猶豫地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并如愿以償地被錄取。1968年,王輝以優異成績畢業后去部隊鍛煉,后來分配到眉縣農場。1973年回校,很幸運地被分配在大名鼎鼎的趙洪璋院士麾下作助手。在我國一代小麥育種大師趙洪璋的指導下,王輝像一顆倔強堅韌的麥子,生根發芽、分蘗吐穗,很快就成為趙洪璋的得力助手。
1987年,王輝被抽調到育種教研組搞教學,兼職科研工作,教研相輔,配合教學實習和農業生產工作,他一個人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在教學標本區的兩畝試驗地里搞起了育種研究。
開始育種時,王輝沒經費、沒設備、沒人手,整個一“光桿司令”,常規育種所需的經費和設備也比較少。他常常從自己的工資里摳出錢來買試驗用品,設備通常從家里順手牽羊,或從親戚那兒借。人手不夠,常常是老婆、孩子、親戚齊上陣。這里就是王輝的“戰場”,他常說,人在,陣地就不能丟。
從每年九月初的整地、施肥、劃行、分區及布置試驗;十月份的播種;冬春季的田間觀察記載、抗病鑒定及大田管理;初夏的授粉雜交、選擇材料;盛夏的分類收獲、晾曬;七月份的室內考種、室內選擇和試驗總結;八月份的試驗安排;再回到九月份的整地,一年光景就在這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中飛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對一個農民來說,種兩畝小麥,秋播夏收,雖然忙碌勞累,但還有個農閑休息時間。可對王輝這個“光桿司令”來說,他的工作強度和辛苦程度遠比農民要大得多,個中酸楚,只有自己知道,卻也無暇體味。
早出晚歸是王輝工作的常態。在雜交、收獲和晾曬時節,由于搶時間,王輝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飯由家人送到地里,有時出門時就自備干糧,隨身帶上。工作的忙碌,使王輝由最初的顧不上吃早飯養成了現在不吃早飯的習慣。
收獲季節,晾曬麥種很麻煩,數千份育種材料、數十個新選系和多個新品系,曬成許多個小攤攤,千萬不能混雜了,否則,一年的心血就白費了。每年在這個高溫時節,師生們總是會看到王輝拿個涼草席,睡在曬麥場上,親自守護著自己辛苦一年的寶貝。
有一次,上小學的大女兒來熱心幫忙,不小心把幾個品系的種子混在一起,王輝心痛極了,狠狠地把女兒罵了一通,憤怒地把女兒趕回了家。
每年的“五一”、“十一”,王輝都是在大田的忙碌中度過的。“五一”做雜交,“十一”播種。即使是寒暑假,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他也沒享受過。當別的老師享受暑期的閑暇時,王輝正在他的實驗室里考種、做實驗;寒假的時候,他又馬不停蹄地奔走在關中麥區。
種子就是自己的生命,種子就是來年老百姓的豐收富裕,王輝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小麥育種。盡管老家離學校僅兩三公里路,但他也很少照顧到家人。倒是年過八旬的老父親想念兒子,拄個拐杖,顫顫巍巍地到學校來看他。妻子和女兒只有在他工作的地方一邊幫他干活,一邊才能享受天倫。
和王輝結婚40多年的馬桂霞,給王輝打了一輩子的下手,什么“揚花”、“授粉”、“雜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數”等等小麥育種上的專業術語,在這個初中數學老師的口中卻是如數家珍。由最初覺得王輝一個人沒日沒夜干太辛苦,而拉上全家幫忙,到現在成為王輝最得力和最主要幫手,妻子馬桂霞也把自己的一生都搭給了小麥育種,卻從沒享受過一次和老公散步的浪漫。
童年時代和少女時代都圍繞在小麥周而復始的生長周期中度過的幾個女兒,對父親王輝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是我的娃,小麥也是我的娃。”可小麥從播種到收獲都得到了父親最精心的照顧,她們卻沒有得到。
在不同人的眼里,王輝有著不同的形象。在老婆眼里,整天泡在地里,不按時吃喝的王輝就像是一頭倔強的“駱駝”;在女兒們的心中,父親對小麥育種就是“一根筋”;在學生眼中,王老師敬業、認真、厚道,符合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所具備的美德。
小麥育種,所有在常人看來的艱難困苦,王輝卻怡然自樂,陶醉其中。“選出品種,干出名堂”,扎實的目標、勤奮的工作,樸實的作風,嚴謹的態度,伴隨和支撐著王輝數十年如一日地躬耕在小麥育種事業上。
育種工作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常規育種,順利的話出一個品種也得經過漫長的8年時間。在這條漫長艱辛的探索道路上,一部分人失敗了,放棄了;一部分人堅持過,卻知難而退。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顆粒無收。王輝也面臨過痛苦的失敗,他把失敗的苦果咽在肚子里,自己慢慢消化。卻踩在失敗的臺階上繼續前行。“守得云開見月明”,1991年,他的第一個小麥品種“西農84G6”誕生。
此后,王輝“芝麻開花節節高”,“西農1376”、“西農2611”、“西農2208”、“西農979”、“西農9718”、“西農9871”、“西農9872”等一個個小麥品種相繼誕生。他培育的這些小麥品種,還因為品種均具有早熟、抗病、抗倒伏、高產、優質的特點,深受廣大農民的喜愛而爭相種植,并頻獲陜西省科技進步獎。
據不完全統計,“84G6”種植面積為500多萬畝、“1376”為900多萬畝、“2611”為800多萬畝、“2208”為600多萬畝、而正在加速推廣的“西農979”已達四千多萬畝。
通過普通的常規育種,王輝在近50年的時間里,審定了9個品種,這些驕人的數字,既是對王輝癡迷育種的回報和肯定,也是王輝圓夢和奉獻社會的具體體現。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這是河南金粒種業有限公司前些年寫給時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孫武學的一封信,信中寫到:“學校選育的西農979在黃淮麥區實際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1000多萬畝,成為河南省三大小麥品種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西農979成為同期審定小麥品種推廣速度最快的典范。”
陜西省政府2012年科技獎勵公報上,在王輝獲得全省科技最高成就獎的介紹中,有這樣一段評語——王輝主持選育了9個小麥新品種,這些品種的推廣應用顯著提升了陜西省和黃淮麥區小麥生產水平。特別是西農979小麥新品種的選育,實現了優質與高產、冬性與早熟、多抗與廣適的良好結合,被農業部推薦為國家優質小麥主推品種,是繼小偃6號之后30年來重振陜西小麥育種科研優勢的品種,該品種已經成為陜西關中和黃淮麥區的主栽品種。
從選育到審定,從品種到良種,從科研到生產,這對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條很漫長的路。育出一個好品種本來就很難,更難的是如何把一個好品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當1991年第一個品種“84G6”誕生后,王輝背起了自己的種子,擠汽車趕火車,西走寶雞,東到渭南,橫貫八百里秦川,找當地的種子站、種子公司介紹自己的麥種。
一個炎熱的夏天中午,在某農業大縣縣城,縣政府農業局門口,一個臉色黝黑、神情疲憊的人不斷地向四周張望,在經過一個上午焦急辛苦地等待后,終于在下午剛上班時見到了該縣農業局局長,然而見面后得到的答復更是讓這位等待者希望完全破滅——“不合作、不接受。”這樣的字眼深深刺痛了這位守望者,他就是王輝。他深知,好的種子不和土地結合,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
長年以來,在科技系統,大獎一獲,束之高閣。許多科研成果研究出來,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應用,一直以來是科學研究領域存在的難題之一。在農科領域,科技成果到農戶手中這最后一公里的難題一直成為科研之殤,社會之痛。
2004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對美國大學科技推廣模式進行了專題調研和比較分析及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建立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得到了國家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農業部以及陜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財政部設立專項給予支持。
圍繞區域優勢主導產業,學校在省內外建立了試驗示范站14個、示范基地59個、專家大院24個,科技示范和培訓工作深入開展,在區域主導產業發展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日趨凸顯,科技成果推廣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90多億元。
大學推廣新模式的出臺,讓王輝感覺到小麥育種迎來了真正的春天。有了學校的堅強后盾,良種推廣對他來說不再是難題。王輝鋪開了心中的事業版圖:讓優質、高產、早熟、多抗、廣適的小麥品種,走出關中,走出陜西,挺進中原,覆蓋黃淮,在小麥主產區發揮應有的作用。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是北方第一大糧食作物,而黃淮麥區是我國最大的小麥主產區,選育出適宜這一地區的單產水平高、品質優的品種,就能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西農979”,1987年開始組合配置,1997年完成組合配置,2005年經過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通過國審。而這一小麥品種也無可爭議地成為王輝拓展他良種事業版圖的首選品種。
和開展科研一樣的大膽創新,通過考察,王輝決定將“西農979”陜西區域種子生產經營權授予公司運營,這一決定也使得王輝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良種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推廣的第一人。
良種一旦被推廣,就會用它那無可爭辯的輝煌唱響豐收之歌。2007年,陜西興平來祁寨村村民示范種植的近千畝“西農979”被陜西西瑞面粉集團全部收購,拉開了陜西首個優質小麥品種產業化的大幕,售價高于市場普通小麥5%的價格。
在學校的支持下,“育種專家+種業集團”的推廣模式,讓良種真正進入了市場,走入了生產領域。此后,陜西其他小麥品種也紛紛仿效這一模式,走出了關中,走入了黃淮。
在育種領域,有很多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早熟與高產、早熟與優質等等,這些性狀如何實現結合,是培育優質品種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王輝結合自身多年的經驗,確定了普通小麥品種生態型分類指標,建立了普通小麥生態型分類體系,確定了小麥生育期變異的原因和規律,提出了北部地區春播小麥適宜且可利用的品種生態類型等,對豐富和充實小麥生態理論與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主持創制的“常規優化育種法”是選育綜合性狀優良的突破性小麥新品種的高效育種技術新體系。該體系的應用實現了小麥多個負相關優良性狀的良好結合,對陜西省及全國小麥育種科研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在這種理論體系支撐下,具有抗病、抗寒、抗倒、早熟、優質強筋高產的“西農979”小麥新品種一經問世就一鳴驚人。不僅結束了陜西面粉加工企業完全依賴外省調進優質強筋小麥的歷史,使陜西省“西農979”訂單農業真正優質優價進入實施階段,同時開創了小麥良種推廣的嶄新模式。搶種979從關中風靡到黃淮,“西農979,誰種誰富有”,成為農民的口頭禪。
毗鄰的河南省是我國農業重地,河南金粒種業有限公司2004年在陜西觀摩小麥的時候,一下就瞅上了王輝教授979,他們迅速攀談上“這枝紅花”,成為省外代理商。在該企業的推動下,2005年,“西農979”落戶素有“中原糧倉”之美譽的河南駐馬店,迅速進入生產領域。
2006年駐馬店全市種植面積52萬畝,平均畝產910斤。2007年全市種植面積105萬畝,平均畝產高達1035斤,實現了百萬畝以上優質強筋小麥平均單產過千斤的歷史性突破,較當年全市平均畝產高出193斤。2008年全市種植面積220多萬畝,上升為全市第2大品種。2009年種植面積280多萬畝,成為全市第一大品種。2005年以來,該市累計種植“西農979”面積660萬畝以上,增收小麥7億斤以上,按每斤0.9元計,折合人民幣6.3億元以上。
駐馬店市西平縣專探鄉水泉汪村有3200口人,平均每人一畝多地,從2006年開始種植“西農979”,畝產一直穩定在1000斤以上,平均每年增收60多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李紀平說:“以前最高記錄也就800多斤,西農979的優質高產高出其它品種一大截,我們現在就認王輝教授的‘西農979’。”
直接增產增效的同時,以“西農979”為代表的優質小麥的大面積種植,還強力推動了駐馬店市農業產業化進程,一大批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糧食精深加工項目紛紛落戶駐馬店,大大提高了該地區糧食產業的綜合效益。“康師傅”方便面便采用“西農979”作為面粉首選。
說起“西農979”,不光農民說好,就是與小麥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駐馬店市農科所研究員張自亮也忍不住稱贊:“這個品種將很多看似難以協調的優良特性集于一身,實現了半冬耐寒及早熟相結合,高產穩產與優質強筋相結合,多抗與廣適相結合,外觀商品性良好與內在品質優秀穩定相結合,是一個優勢突出的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
今年全國氣候異常,河南這個小麥種植大省遭遇了罕見的低溫天氣,并出現了赤霉病,對小麥生產影響很大。然而面對低溫、赤霉病等的威脅,“西農979”表現出了其突出的抗性,小麥依然取得了大豐收,有些地區畝產甚至達1200斤。河南很多種植“西農979”的麥區農民高興地稱它為“凍不死的979!”
“西農979”的優勢表現,使其一躍而成為河南省第三大小麥種植品種,實際種植面積累計已超過四千萬畝,覆蓋陜西關中、河南、皖北、蘇北、魯西南等黃淮麥區,僅河南省年推廣種植面積就超過600萬畝。
面對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王輝感到很欣慰,他覺得自己這個農民的后代從當初簡單的學農、不餓肚皮的樸素愿望,從而走上一輩子搞小麥育種的道路,不就是想搞出一批既高產又優質的品種,讓其發揮應有的生產作用嗎。搞了一輩子小麥育種,出了這么多成果,快步入古稀之年的王輝,還沒能卸下肩上的擔子,“育種團隊還需再扶持,‘979’的潛力還有空間,新的育種設想還未實現,再干干吧。”他告訴記者,育種是一條永遠沒有終點的事業,因為現在的種植條件更新換代太快,一個新品種的生命周期往往也就是5-8年,所以作為一個育種工作者,沒有時間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具有70年小麥育種的歷史上,先后涌現出開創了新中國小麥育種歷史、培育出“碧螞1號”小麥良種的趙洪璋,培育出“小偃6號”、在黃淮麥區推廣超過億畝、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李振聲。如今王輝接過他們的接力棒,重振了30年來陜西小麥育種的科研優勢。一座座科學豐碑在這里拔地而起,見證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薪火傳承的科學精神。誠如王輝所言,育種事業是一個沒有終點的事業。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王輝仍然堅定地走在小麥育種的道路上,育得金種慰蒼生,他還有夢想,還在追求。(本報記者 黨朝暉 郭曉斌 通訊員 張 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