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市民發現,如今在菜場里買到的白菜、蘿卜,已經不再是十多年前的味道。原來,現在的蔬菜,一般三到五年就要對種子進行更新換代,所以口感、外觀等方面多少都會有差別。那么,種子為什么要換代?能不能留住市民喜愛的那種“老味道”?近日,記者采訪了種植戶、商販以及專家,揭秘種子換代是如何引發“舌尖上”的革命。
【探訪】
蘿卜已不是原來那種蘿卜
“現在的蘿卜又白又脆,每根都差不多大小,搞半天是引進的國外品種啊!”家住中北路的張阿姨記不清具體從什么時候開始,菜場里再也見不到帶著青色皮兒的大蘿卜了,那種蘿卜的皮比眼前的蘿卜要厚,可以像剝橘子一樣剝開,生吃還帶點兒辣,而現在的蘿卜,除了外形變得雪白,皮也更薄了,吃起來甜絲絲的,她一問攤主才曉得,現在賣的這些蘿卜“祖籍”在韓國,名叫“白玉春”,即從韓國引進的蘿卜種子,然后在本地種植的。
記者在集貿市場看到,這些韓國蘿卜外觀光滑白凈,個頭整齊,腌制、煨湯都好吃,特別受顧客青睞。據了解,眼下,這種韓國蘿卜幾乎占據了江城集貿市場和超市蘿卜銷量的九成以上。
事實上,市民常吃到的農產品,大多數“祖籍”都是外省甚至是海外。武漢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張安華舉例,像辣椒,基本上是湖南湘研系列的;黃瓜品種,主要出自天津的津優系列;此外,番茄品種大多來自北京,萵苣來自四川,大白菜來自山東,蓮蓬來自福建等。目前,這些外來品種基本上取代了本地品種,有的甚至在國內市場上都占有很大的比例。
10年時間蓮蓬種子換了三代
九月,荷花的盛放期已過,在位于江夏區法泗鎮沿河村的萬畝籽蓮基地,看到飽滿的蓮蓬甚是喜人。沿河村連片種植了一萬畝籽蓮,村民李志偉是村里的種植大戶之一,他的籽蓮基地近百畝。
“這是今年引種的第三代籽蓮,產出的鮮食蓮蓬能吃出水果味兒。現在蓮蓬都已經長老了,這些老蓮子也有用處,采收以后可以賣到附近的加工廠做蓮蓉。”記者見到李志偉時,他正在田里采收老蓮蓬,從事籽蓮種植近10年,李志偉對今年的新品極力推崇。他告訴記者,蓮可以分為藕蓮、籽蓮和花蓮,其中以籽蓮的蓮蓬產量最大。江夏的籽蓮種植歷史要從10年前說起,當時最先引種的是原產于湖南的“湘蓮”,種了三四年后,發現這個品種產量一年比一年低,所產的蓮蓬適合做干蓮子,不適合鮮食。5年前,村里改種江西品種“太空蓮”,相比“湘蓮”,該品種產量提高了近30%,但水分和糖分含量不高,鮮食味道不佳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該品種產出的蓮蓬品相一般,每個蓮蓬只有20粒蓮子米,無法滿足市場上對鮮食蓮蓬的需求。
“鮮蓮蓬的價格是干蓮子的一倍,鮮食蓮蓬大有市場。所以,今年我們村從福建引種了第三代籽蓮——建蓮。”李志偉說,新品種產量更高,每畝可產蓮蓬500公斤,約6000個蓮蓬,到了明年的豐產期,每個蓮蓬的粒數可以達到50顆,是太空蓮的2倍;且水分含量和甜度更高,口感像水果。等到鮮食蓮蓬過季之后,一樣可以采收老蓮蓬賣。
【調查】
蔬菜品種存活期越來越短
蔬菜品種更新換代太快,“注定”了人們即使是吃同一種蔬菜,幾年時間相隔的話,蔬菜外觀、味道上會有些許不同。
“以往一個新的蔬菜品種的市場存活期是8年,現在一個新的蔬菜品種從被市場認可到占領市場再到淘汰下市,不過四五年的時間。”張安華說,在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之下,一個新品種存在的時間越來越短,不受市民歡迎的品種就注定被淘汰出局。
張安華分析,現在品種換代提速的原因有多種因素:首先是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由越大越好變成越精致越好。比如,以往人們買菜喜歡挑大個兒的白菜,現在喜歡買娃娃菜等。其次,眼下,農產品對外貿易增多,原先的蔬菜品種并不適合出口貿易,所以需要改良品種,順應出口的需求。
此外,還有加工方面的需求。農產品深加工后,產值可以提高數倍。在高科技設備和技術面前,蔬菜的品相和品質必須向著適合做深加工方向發展。
除了市場需求方面的變化,科研隊伍的增強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對農產品品種的選育、提純、抗病蟲害、增加產量方面有著顯著的幫助。以品種選育為例,現在的技術水平下,一個品種選育的時間縮短了兩年。
本地蔬菜六成“祖籍”在外地
那么,外地蔬菜品種何以能夠替代本地品種,從而“占領”武漢的菜園子?
武漢市種子站副站長熊恒多指出,眼下,武漢市場上的蔬菜種子,有三成是進口的品種,如日本的包菜、韓國的蘿卜、荷蘭的番茄等;還有三成是外省的品種,如四川萵苣、湖南辣椒等;剩下的四成是武漢本地的品種。
之所以外地種子居多,最關鍵的是離不開當地的蔬菜品種研發實力和制種實力(即培育新品種的能力)。如湖南省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向全國推廣辣椒,而且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以至各地都在吃“湖南辣椒”。有了先進技術做支撐,具有耐高溫、耐低溫、耐儲藏、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等優勢的種子,是農民樂于種植的重要原因。
不過,武漢也有自己的優勢品種,其中“藕”的名聲就很響亮。武漢市農科院高級農技師黃新芳介紹,水生蔬菜研究所推廣的蓮藕品種“新1號”,就比以前的“鄂蓮1號”到“鄂蓮5號”皮白、節數多,口感上也更甜更脆。武漢的紅菜薹和茄子種子也是賣往全國。
“相比十多年前,隨著武漢市科研能力的提高,外地種子的占比正逐漸減少,自己研發的品種越來越多。”熊恒多說。
怎樣留住記憶中的味道
蔬菜品種的頻繁換代,受益最大的莫過于市民了。張安華指出,優勝劣汰帶給市民的是營養價值越來越高、口感越來越好的蔬菜。而蔬菜的這些變化,有的顯現在外,如顏色、體形、大小等,市民可以肉眼辨別;另一些蘊含于內的變化,如口感、營養價值等,就只能靠市民自己品嘗后細細感受了。
然而,新品種并不能讓所有的人都歡迎,有市民跟記者反映,很懷念以前的菜的味道。市民陸女士說,現在去超市買玉米,不是糯玉米就是甜玉米,相比之下,她更喜歡小時候那種自然甜的玉米。記憶中的味道可否留住呢?
張安華表示,市場經濟下,哪些品種最迎合市場的需求,就會被農民優先考慮種植,所以有時候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如果“記憶的味道”是需要保留的,那還要想辦法留住,洪山菜薹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以前沒有公司運作推廣的時候,洪山菜薹種質退化相當嚴重。最后人們發現,只有還原原產地的土壤、氣候、水分等生長環境,才能留住該品種原來的味道,后來在公司的牽頭下,對洪山菜薹的原產地進行了保護,這一傳統的品種才得以保留,并維持了原來的口感。
【展望】
“中國種都”助力武漢蔬菜種業發展
“蔬菜一直是武漢種業發展的一個短板,不過,這一現狀有望得到解決。”熊恒多透露,蔬菜種子只占整個武漢種業的很少一部分,盡管這部分研發實力落后,武漢市依舊有不少優勢種子資源,如水稻、棉花、油菜、水生蔬菜等,研發水平均為全國一流。
去年,總投資50余億元、全國規模最大的種業研發中心——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也在光谷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開工。
以此為依托,今年5月,武漢市提出打造“中國種都”的計劃,力爭今年全市種業產值突破50億元,至2015年形成百億產業。
記者了解到,“中國種都”將以企業為核心,“育、繁、推”一體化,促進我市種子企業兼并重組,淘汰一批小企業,年內力爭1到2家種子企業上市,打造3至4家產值10億元的大型種子企業,并推動其組成企業聯盟,成為產值數十億的“種子航母”。
“屆時,蔬菜種子研發將在種都的帶動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快車道。”熊恒多說。(記者彭鵬 通訊員程慧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