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濟南9月1日電(記者 鄧衛華 成琳瑜)頭戴草帽、腳蹬膠鞋、身著工裝,山東省萊州市高產玉米試驗田里的(de)李登海,怎么看都像(xiang)一個(ge)地道的(de)莊稼(jia)人。
就是(shi)這樣一(yi)位農民出身(shen)的科學家,連續41年不(bu)間斷地探(tan)索玉米高產攻關研(yan)究,一(yi)次(ci)次(ci)刷新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lu)。
李登海是共和國同齡人,曾任農業部種植業專家顧問組成員,現任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
從小忍饑挨餓(e)的(de)(de)記憶讓(rang)李(li)(li)登(deng)海(hai)對家鄉萊州的(de)(de)田野(ye)寄予了希望:生(sheng)產(chan)(chan)更多糧食(shi)讓(rang)人們(men)吃飽飯。1972年(nian),初(chu)中畢業的(de)(de)李(li)(li)登(deng)海(hai)當上了村農科隊隊長。偶然的(de)(de)機會,一(yi)則材料深深震撼了他:美國農民(min)華萊士將春玉(yu)米(mi)畝產(chan)(chan)達到(dao)創新紀錄的(de)(de)1250公斤。而在當時,我國的(de)(de)夏玉(yu)米(mi)畝產(chan)(chan)只有一(yi)兩(liang)百公斤。
1989年(nian),李(li)登海(hai)(hai)選(xuan)育(yu)出畝(mu)產1096.29公斤的雜交種;2005年(nian),選(xuan)育(yu)出畝(mu)產1402.86公斤的新(xin)品種……隨后數(shu)年(nian),李(li)登海(hai)(hai)屢屢刷新(xin)玉米高產紀錄,一步(bu)步(bu)拉近與(yu)世界最(zui)高水平的距離。
在(zai)我(wo)國北方,玉米一年(nian)只能種(zhong)一季。為加快育(yu)種(zhong)速度,1978年(nian),李登(deng)海(hai)離開(kai)家(jia)鄉,來(lai)到海(hai)南三(san)亞進(jin)行加代(dai)育(yu)種(zhong),開(kai)始(shi)過上了候(hou)鳥般(ban)的生活(huo)。
在(zai)海(hai)南育種基地,他連續度過了30多個春節,克服(fu)孤寂、高溫、蚊叮蟲咬,潛心育種,唯一(yi)一(yi)次和家人(ren)一(yi)起過春節也是在(zai)海(hai)南的玉(yu)米(mi)試驗田里。
為了加快科研成果推廣,實現種子產業化,1985年,李登海在沒有試驗地,沒有資金,沒有科技助(zhu)手,沒有辦公(gong)場所的(de)(de)艱苦條件下,自籌資金2萬元,招聘10名農村人(ren)員成立(li)了(le)(le)我(wo)國第一(yi)個民營科研試驗站。1998年,他成立(li)登海種業(ye)集團公(gong)司,并(bing)在(zai)2005年成功(gong)上(shang)市,走(zou)出了(le)(le)一(yi)條集育、繁、推、銷為一(yi)體的(de)(de)種子產(chan)業(ye)化發展(zhan)道路(lu)。
從(cong)事(shi)玉米高產(chan)科研41年(nian),在沒(mei)有知識產(chan)權保護的(de)(de)前30年(nian)里,李登海(hai)將科研成果無償地(di)提供給(gei)了(le)全國(guo)(guo)(guo)的(de)(de)農(nong)業(ye)院校及科研單位;由(you)他選育的(de)(de)玉米品(pin)種,推廣(guang)種植面積最大年(nian)份占到全國(guo)(guo)(guo)的(de)(de)43.5%,累(lei)計在全國(guo)(guo)(guo)推廣(guang)10億多(duo)畝,為國(guo)(guo)(guo)家增產(chan)糧食1000多(duo)億公(gong)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