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但這粒種子一定要是優種。
優種的標準是什么?一是高產、二是品質好、三是抗病蟲害能力強。近年來,國外種子之所以可以能長驅直入,最大的根源在于其種子的優良,農民種植效益高于國產種子。調查數據顯示:國外菜種畝產量平均比國內種子高20%。必須提起高度重視的是,種洋種雖然可以暫時給農戶帶來一定的收益,但如果漠視其長期發展下去,將會對我國種業造成巨大的沖擊,甚至對農產品生產可能造成重大隱患。國內種業公司已經到了急需追趕的時候,國種當自強。
國種要有所作為,國內種業首先要承認差距,找出問題,尋找對策。國外巨頭開展育種已經有幾百年歷史,還掌握了大量珍貴的農作物育種資源。與他們相比,國內種業育種時間短,可利用的農業資源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育種科研單位和企業就要發揚只爭朝夕精神,在遵循科學的基礎上,盡最大能力縮短育種時間,做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要做到快育種、育好種,我們還要借鑒國外先進種業采用現代化育種的技術、設備的經驗。目前國內很多育種單位還是依靠傳統的常規育種手段,育種時間太長、種子性能不穩定。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國內育種人員更新觀念,主動采用分子育種等先進的育種技術和設備。種業的核心驅動力是科技創新,這也是國內種業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主要差距,這需要國內種業下大力氣、持續不斷地投入自主研發能力建設。
要趕超國際種業巨頭,我們還要在育種機制體制轉變上下功夫,讓育種單位和市場對接,和農民對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種子企業將作為商業化育種的主體,科研事業單位將逐步淡出商業化育種,以基礎性公益研究為主。我國農作物種業將由發展初級階段步入加快升級發展的新階段。為此,育種公司要搞好定位,一邊搞推廣,一邊搞好研發,加大科研投入,培育自主研發實力,更好更快地為農民選育出更多良種!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廣袤的沃野良田正期待播下更多國產良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