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海種業(002041.SZ)日前發布公告稱,今年一季度歸屬于該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901.10萬元~4351.66萬元,上年同期為7252.76萬元,同比下降40%~60%。結合之前敦煌種業(600354.SH)發布的不佳年度業績,曾經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的玉米種子“先玉335”正在逐步走下神壇。
對于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登海種業解釋,今年一季度玉米種子市場啟動相對緩慢,公司控股子公司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下稱“登海先鋒”)玉米種子銷量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較大,是造成公司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先玉335”是美國杜邦公司針對中國市場研發的一種玉米種子,2005年投放市場,由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與杜邦公司成立的合資企業負責推廣、銷售,登海先鋒即杜邦與登海種業的合資公司。
由于出芽率高達95%左右,加上適合機械化種植和收割,“先玉335”在6年左右的時間里占到中國玉米種子市場近10%的份額,引起國內種業界轟動,也成為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的重要收入和利潤來源。
敦煌種業此前公布的年報顯示,該公司與杜邦成立的合資公司敦煌種業先鋒良種有限公司(下稱“敦煌先鋒”)2011年凈利潤為2.5億元,母公司來源于該公司的凈利潤為1.3億元;而2010年凈利潤則為3.2億元,母公司來源于該公司的凈利潤為1.6億元。根據上述數據推算,2011年敦煌先鋒凈利潤同比下滑約20%。此前,以登海先鋒為例,2010年收入和利潤都曾出現90%左右的同比增長。
敦煌先鋒和登海先鋒業績雙雙大幅下滑的根源可能正是此前幾年的高速增長。俗話說“蘿卜快了不洗泥”,這句話同樣可以應用在“先玉335”上。種子的質量一方面取決于研發者的水平,因為系出名門,杜邦公司在玉米新種子研發上實力雄厚,“先玉335”本身的性狀大幅衰退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種子從實驗室到農民的地里要經過種子工廠制種的程序,種子工廠管理水平低,優質種子也可能變成一般種子。“先玉335”制種由登海先鋒和敦煌先鋒完成,隨著市場份額的爆發式增長,登海先鋒和敦煌先鋒的制種能力能否水漲船高存在疑問。
從農業主管部門和杜邦中國合作伙伴的公開表述來看,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在種子的生產和管理中出現漏洞的可能性很大。農業部在2011年下半年公布《2011年春季種子市場聯動抽查質量不合格結果》,登海先鋒當家品種“先玉335”兩批抽檢品被發現發芽率不合格和水分不合格。
敦煌種業也公開承認,敦煌先鋒2010年度生產的個別小品種,2011年度由于部分區域適應性不良,造成種植農戶減產,截至2011年12月底補償農戶減產損失3139.6萬元,對敦煌先鋒業績產生一定影響。
2011年,杜邦公司全球銷售額達38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占了33億美元,種子等業務占據重要份額。杜邦全球副總裁倪博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已經意識到業績依賴單一種子品種的風險,杜邦全資子公司先鋒國際良種在中國目前已成立8個研發中心,日前又公開宣布與北京國際鮮花港簽署了一份常年協議,為杜邦先鋒種子業務建立最先進的技術中心。該中心計劃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將聘請近50名研究員,聚集杜邦先鋒全球在分子育種領域的科研力量,希望比只用傳統方法更早地發現高質量的基因組合,從而開發新的高產玉米雜交種。(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