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大白菜種子銷量已占全國十分之一強,僅去年就售出近100萬斤,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是名副其實的行業“老大”。
小小種子事關農民收成收入,種子產業又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點。“膠白”種子“老大”地位何以煉成?記者日前深入膠州市農業部門和部分種子企業進行了一番探訪。
順應市場
推出膠白“微小版”
日前,在膠州市膠西鎮大行村一處農田里,有著40年育種經驗的徐啟義正在察看新選育的大白菜品種生長情況。“我們每年都會選5-10個新組合進行培育,連續5年綜合性表現最好的在第6年進行小規模試種,如果群眾反饋好,則上包裝銷售,較突出的參加省農業部門的新品種區域試驗,順利的話,再過3年可獲得農業部門組織的新品種審定,然后方能在市場銷售。如此,一個新品種要獲得政府部門審定并大量上市,大約需要9-10年時間。”老徐說。
1999年,徐啟義辦起了義和種業公司,帶領一班人一頭扎進膠州大白菜新品種選育行當。十余年來,他們選育的新品種已有6個獲得農業部門審定,在全省建立了40多個、4000多畝新品種繁育基地,在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自己的銷售網絡,并出口俄羅斯等國,去年銷售膠白種子50多萬斤,銷售額2000余萬元,是膠州市最大的白菜種子生產經營企業。
“在白菜種子生產銷售領域,山東省占了全國的近70%,青島又占了山東省的近一半,而膠州,當仁不讓的成為主產地。”徐啟義告訴記者,現在讓他費腦筋的有兩件事:一是種子繁育面積不夠大,經常出現供不應求,其瓶頸是土地日益緊俏,想擴大繁育基地十分困難;二是在保持傳統膠白種子選育、生產、經營優勢的同時,小型化的快菜市場需求很大,前景看好,新品種培育時不我待。
據介紹,公司選育的膠白種子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傳統的膠州大白菜,其中包括適合春夏種植的抗熱品種和適合秋冬種植的秋白菜;二是白菜的快菜,即生產期較短,每棵重量在三四斤以下的苗菜。“近三四年市場對快菜的需求很迫切,特別是南方市場,南方人傾向于一頓吃完的苗菜;二是目前家庭普遍小型化,三口之家占多數,加之城里人中午普遍不回家做飯,每天消耗的蔬菜量較以前明顯減少。”針對這種市場變化,如果不及時推出新品種,就等于將這部分市場拱手讓人。
老徐說,最近幾年,他們已在膠州大白菜基礎上培育出快菜新品種,種植20-25天即可拔株銷售,55-60天長成三四斤重的成品菜,只相當于傳統膠白單棵重要的一半還不到。目前,苦于山東省農業部門在白菜種子審定中還沒有開設這一類型,因此不能在省內銷售,但在南方一些省市是可以的。
創新營銷
種子搭上網絡快車
成立于1995年的膠州大白菜研究所是當地較早從事膠白種子選育、生產、經營的機構。其當家人荊世新向記者介紹說,1985年至1995年間,膠白種子曾出現過10年的斷檔期,“當時,老種子已不抗病,面臨淘汰,當地農民種白菜都是購買外地的種子”。90年代初,膠州市有關部門積極鼓勵扶持相關機構和民間加快培育新的膠白品種。在此背景下,1995年,荊世新領銜培育的“膠白一號”問世,并受到當地和外地白菜種植戶追捧。此后5年間,該品種暢銷不衰。
2000年,隨著另外幾家種子企業誕生,膠白新品種日漸豐富起來。同時,也形成了行業競爭,種子企業付給老百姓的繁育價格開始“水漲船高”。“2000年以前,每斤種子收購價七八元錢,此后逐年上漲,現在已達到了每斤20多元。”荊世新說。
“到目前,我們已經培育出膠白一號、四號、六號、七號等系列種子品種,賣到了全國各地,還有少量出口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去年白菜種子總銷量10萬斤。”荊世新說,與其它種子企業不同,大白菜研究所沒有自己的業務員,依靠的是參加展會培養老客戶,另外就是網絡銷售,國外客戶的幾筆訂單多是在網絡上實現的。
據介紹,2007年,膠州大白菜研究所建起了中國白菜網,如今通過網絡銷售的大白菜種子已占到總銷量的10%。“最近,我準備上第三方電子商務,打造網絡銷售平臺。”荊世新補充說。
保持優勢
膠白種子面臨大考
膠州市農業局種子管理站站長朱伯良告訴記者,目前,該市經許可從事膠白種子選育、繁育、經營的企業有5家,經審定的白菜種子達十余個,年銷售量近100萬斤,銷售范圍遍及全國各地。但如何保持優勢,不斷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是當前面臨的課題。
由于種子繁育需要大量土地和人工,且須與其它十字花科作物隔離,而目前在青島本地已很難找到足夠的繁育面積,所以種子企業多將繁育基地建在魯西南等耕地較寬裕的區域,且較為分散。企業與各基地種植戶簽訂繁育合同,對其實施質量管理,并依照合約收購種子。如何對分散的種子繁育基地實施規范化管理,確保種子生產數量和質量,是各家種子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下一步,我們一方面通過規范運作、加強檢測等基礎管理,維護種子選育者、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保證種子質量;另一方面,鼓勵種子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向先進國家和地區學習新的育種(zhong)技術,不(bu)斷提高種(zhong)子質量,在種(zhong)子市場辟一片更廣闊(kuo)的天地。”朱伯良說(sh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