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張世煌:“種業改革是應對挑戰的戰略選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03-01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作者:張世煌   瀏覽次數:284
 

1    玉米產業面臨的挑戰

    過去20年,我國玉米生產發展很快,可是單位面積產量的增益速度卻異常緩慢,年均增長率只有0.8%,這個速度竟然低于小麥(2.0%),甚至低于油菜(2.4%)和棉花(3.0%)。這種狀況不但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也引起世界關注。

    歷史上,我國玉米產量增益速度在20世紀60年代曾高達6.0%,70年代下降到4.4%,80年代下降到3.1%,90年代下降到0.7%,2000年為0.8%;2001年以后產量增益速度開始緩慢提升,但還沒有達到1%。

數據表明,過去20年,主要是最近15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近1.5億畝(年均增加2.1%),總產量以每年2.9%的速率增加,而產量增益只有每年39公斤/公頃。其中1996 ~2005年期間幾乎停滯。20年來,擴大面積對增產的貢獻率超過70%,而提高單產的貢獻率不足30%。這反映出一段時間內相關政策失誤、玉米種植面積快速增長而技術儲備不足,加上氣候變化導致災害頻繁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拖累了玉米單產的提升。

    延伸上述分析,我們會看到一個更嚴峻的像海嘯那樣的形勢在等著我們:當面積增長到一定程度不能繼續擴大時,產量增益須提高到每年152公斤/公頃(像美國和阿根廷那樣的增產速度)才可能滿足未來需求的快速增長。實際上,就目前的體制和技術儲備來說,我們很難實現這么高的增益速度。這種狀況與國內迅速增長的需求壓力形成鮮明對比和強烈反差。所以,我們在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的同時,更要提高產量的增益速度。現在,迫切需要找出產量增益下降的原因,并從源頭上解決技術進步緩慢的瓶頸。

    過去15年里,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urbanization)進程遠快于預期。特別是加入wto以來,農村人口正以每年超過1600萬的速度流向城市,這種巨大的社會結構調整,導致居民食物結構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城鄉居民對小麥和大米的消費需求呈減少趨勢,而動物性食品需求則旺盛增長,導致我國對飼料玉米的需求穩定增加,可是,玉米加工業的增長速度超過預期,成為玉米市場價格波動的主要誘因,同時也增大了玉米進口壓力。

    面對產能偏弱和需求增加的矛盾,一方面要繼續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另一方面必須改變產量增益緩慢的局面,即依靠政策和科技引領,提高產量增益速度。在技術儲備方面,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嚴峻現實,那就是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特別是常規育種能力被削弱,其中支撐商業育種能力建設的前育種(pre-breeding)研究更是被長期忽視,以至于大多數科技人員不知道什么叫前育種研究。

    從品種角度來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計劃經濟支配和雙重利益集團推波助瀾下開始流行高稈、大穗、晚熟和稀植的育種方向,導致無節制和低效率地耗費資源,越來越增加了生產風險,產量增益嚴重下降,則是近20年來玉米產量增長緩慢的直接技術原因。可悲的是,我們只容錯,卻沒有一種糾錯機制。李競雄院士早在1990年就告誡國內育種家設立合理的育種目標和推行密植育種法;2002、2003連續兩年我在全國玉米區試培訓會上呼吁改變育種方向和技術路線,但直到3年以后美國先鋒公司以先進的種子技術和優良品種強勢進入中國市場才開始觸動玉米育種領域的混亂格局。至于今后能否提高育種抗衡能力,徹底改變混亂局面,則要看我們現在的努力能否取得成功。

2    現代種業的管理特點

    現代種業蘊含著不同的企業文化,其管理大約可以概括為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和信息化們來看一看不同企業文化中所蘊含的巨大反差。

2.1    專業化

    專業化是指內部分工精細,科技人員只負責自己承擔的那個技術環節,而在我國,科技人員卻個個都想成為身手不凡的全能育種家,領導著大小不一的育種作坊。細數下來至少包括市場調研、技術設計、種質改良、自交系選育、組合測試、品種試驗、跑點、審定、落實基地,生產、加工和銷售種子,甚至還要學會請客、喝酒、送紅包這一套潛規則。全能育種家領導的作坊式育種研發顯然不可能施行設計育種,不可能采用現代技術,因而越來越沒有競爭力。這是第一個明顯的反差。談到專業化,還應包括企業本身的專業化特征。一個企業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大型跨國公司也不是包羅萬象,而是有其專業特點。至于許多小型企業更要保持專業化特色,才能生存發展。

2.2    規模化

    現代種業技術研發的另一個特點是運作規模越來越大,上百個育種站,數百上千個測試點,每年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組合鑒定,數百萬個試驗小區,一切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既不是神秘莫測的經驗主義,也不是經院式的空談。這方面的反差就不用細說了。

2.3    集約化

    育種流程不但分工細致,沒有重復浪費,而且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我們已經熟悉玉米試驗小區的播種、收獲與測產技術,但還有很多不熟悉的,例如數據自動化采集,這曾經是消耗大量人力資源的環節。跨國企業先是簡化測試內容,只關注少數幾個最重要的性狀,現在這些測試已經基本實現自動化或半自動化采集數據。例如,自動化判斷大豆試驗小區的成熟度,判斷生育期,自動測試基因型的某些生理性狀,自動收獲玉米小區,每15秒鐘獲得一個小區的產量數據。基因發現研究需要精準地獲取每一個單株的多種表型數據,現在能夠實現全自動化管理,定期無損自動測試多個性狀的數據和提取圖像信息。這不但節約資源,提高效率,而且增加了數據的可靠性。

2.4    信息化

    信息化技術是現代企業的管理中樞。企業科技人員可以調閱和分析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種質信息和試驗數據,這極大地提高了研發效率。中國式的科研單位做不到,企業也沒做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思考,到底哪里出了問題鑰中國育種者已經普遍接受兩個雜種優勢群的理論,接受循環育種和高密度抗逆育種策略,但信息技術卻十分落后,大學和科研單位沒有很好地重視信息技術研究。少量的信息技術研究也進展緩慢,漠視了信息技術的特點,結果導致自己邊緣化。

    信息技術不受重視,根源不在科學,而在于體制和文化。科技人員選擇性地接受科學理論和現代技術,表現了中國文化特有的靈活性,卻少了堅持原則的科學精神。我們能否建設現代化的科學研究體系和現代技術產業以及現代化社會,到了最關鍵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否改變這種落后思維方式的文化根基。處理好東西方文化的沖撞與融合,將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這需要時間,但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如果主動改革,就能抓住機遇,否則就會淪為落伍者。

3    種業改革的思考

    改革種業結構,是應對挑戰的戰略性選擇。面對阻力,既要改革種業內部的管理體制,更要破解科研管理體制的約束,重點是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3.1    公益性研發與種子企業的關系

    商業育種需要從國家層面處理好公益性研發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即協調public與private兩種機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延伸來說,就是處理好共性技術研發與差別化研發的關系。一個強國,不可能只靠科研單位和大學做玉米育種,而不去扶持自己的種子產業。在種業發展的初期階段,需要調動部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但進入較快發展階段,則要重點協調科研單位與企業的關系,實現業務分流。對雙重利益集團只可利用,但不可鼓勵他們所奉行的作坊式育種,更不可縱容雙重利益集團成為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3.2    pipeline式的管理模式與portfolio管理體制的關系

    商業育種施行pipeline式的管理模式,更需要portfolio管理體制。作為企業的研發系統,從局部看肯定要建立pipeline(流水線)育種管理,從企業整體來說,還需要建立戰略性的pipeline,即產品技術鏈。企業經常要在世界各地設立不同的研發部門和團隊,他們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所有研發團隊、試驗站、管理和支撐部門整合成矩陣式的結構。這就需要portfolio管理體制,才能充分利用資源,調動各方面人才的積極性。這樣的管理理念,即使在大學和科研單位也是需要的。如果拒絕體制性改革,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會愈來愈大,與現代化漸行漸遠。

3.3    科研單位與種子企業的關系

    商業育種需要科研單位提供前育種(pre-breedng)研究成果支撐種業發展。這是因為我國現代種業剛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需要國家科研單位從基礎上給予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種質資源。而企業所需要的不是全盤照搬科研單位的種質資源,而是經過前育種研究改良過的有效種質。這是檢驗科研單位體制改革是否成功,是否端正了與企業關系的試金石,也是改革的難點。《國務院關于促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要求協調科研與企業的關系,創造產業發展環境,促進企業改進管理方式,把產業做大做強。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場更深入的改革,不僅發生在企業,也延伸到科研,觸動較深層次的社會文化根基。但我們的改革應聚焦企業內部管理和企業與科研系統之間的關系。

4    現代種業的基本概念

4.1    商業化育種需要的三個不可或缺的前提

    第一是技術市場。育種技術商業化的基本前提是需求。經過5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雜種優勢利用為主體的種業技術市場,培養了越來越旺盛的技術需求。第二是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環境。這是吸引企業投資的先決條件,也是企業與科研單位可持續性合作的必要條件。第三是強大的公益性研究支撐產業發展。由于公益性研發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導致資源效率低或資源浪費。現在,一些科研單位強調企業沒有創新能力,卻回避自己的公益性價值取向。這是我國種子企業發展不快的一個限制性因素。

4.2    現代種業經歷四個發展階段,即前產業化時期、萌芽期、迅速發展期和成熟期

    我國種子產業經歷了漫長的前產業化時期,從5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現代種業的萌芽期;到70年代后期,在“四自一輔”的方針指引下種子產業進入部分市場化階段;到90年代中期,以頒布種子法和加入up-ov為標志,進入快速發展期,這時候企業特點是實現育繁推一體化;現在則以國發[2011]8號文件為標志,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成熟期的標志是穩定的跨國經營。美國種業在70年代以后進入跨國經營階段,印度種業最近也開始進入跨國經營階段。我們還需要努力,關鍵是革除束縛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限制因素。

4.3    現代種業技術包括的三個基本環節

    三個基本環節即產品和技術研發,種子生產加工,市場開拓與服務,我們概括為育繁推一體化。在不同發展階段,這三個環節的關系和性質各不相同,從而決定了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基本特點。育繁推一體化是有條件的,10年前,我國玉米種業剛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現在距離成熟階段也還很遠,不是什么企業都適合被冠以“育繁推一體化”的,不具備一體化能力和條件的企業應該走專業化的道路。

4.4    正確理解商業化育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商業化育種的概念,這切中當前中國種業改革所面對的主要限制因素,將會推動種業有關的科技體制朝著合理分工的方向進行改革,我們對此應有正確理解。商業化育種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市場定位,而不是根據計劃經濟下形成的科研項目和目標,也不是被品種審定所規劃和引導。市場目標決定育種方向,決定品種試驗方法、選擇標準和審定的基本程序與發展方向的靈活性。它所依賴的種質基礎來自全球,而不是局部區域。因此,重視以種質擴增、改良和創新為特點的前育種研究,這些屬于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共性技術研究領域。商業育種的技術手段一定是最先進的,不但常規育種技術先進,而且在分子育種、轉基因育種和相關技術領域追求最先進的技術。商業育種的研發項目和進展都經過內部專家集體評估和監督,它的評估和決策體系均以市場為導向,而不以科技人員的興趣愛好和論文為導向。這些特點決定了商業育種的科技需求和內部管理特點。

4.5    我國商業育種面臨的矛盾

    20多年來,大學和科研單位普遍實行的課題組制與商業育種的pipeline和portfolio管理特點相矛盾,導致科研項目與相關產業脫節。因此,促進種業發展必須協調public與private兩種機構之間的關系,即公益性研發與企業的關系,處理好共性技術研發與差別化技術研發之間的關系。如果繼續延伸,則揭示出商業育種與課題組制度的管理模式完全不一致。商業育種施行pipeline管理模式,更需要portfolio管理體制。如果不能施行pipeline和portfolio管理和運作模式,商業育種和種子產業就沒有競爭力,就會失去發展機會。

4.6    共性技術研究不能缺位

    協調共性技術與差別化技術研發的關系,是科技體制改革的切入點,也是科企合作的接觸點。國內外處理科研與產業的關系已經積累了成功經驗,例如西歐的鋼鐵聯盟,一些國家的半導體戰略聯盟等。其共同特點是政府主導共性技術研發,吸引企業支持和參與,而企業則延伸差別化研究,當技術成熟和轉移以后,科研單位啟動退出機制。例如,很多年以前科研單位研究彩色顯像技術,獲得成果以后轉讓給企業,科研單位退出,轉而開發新的技術領域。最近若干年發展起來的led技術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產業就不可能發展,科研單位也會停滯不前。所以,合理退出是科研與企業雙贏的機制。

    農業產業具有特殊性,不同于工業項目,也不同于新興產業。我國傳統農業屬于老產業,通常是弱勢野大冶產業,滲透的利益關系復雜,包括知識產權、利益分配、人才流動和退出機制,都比較特殊。因此,工業項目和新興產業所積累的經驗用到農業產業就不完全行得通,需要重新調整public與private之間的合理分工,通過政策調整促進人才和技術向企業流動,還有賴于建立公開的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5    公益性科研單位在商業育種的地位

    當前,我國種業發展須由公益性機構提供四個方面的技術支持:(1)政策支持。這屬于公益性研究領域,通過調查研究和分析,協助決策機構制定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2)品種替代。產業需要的不是選育和審定成百上千個品種,而是迫切需要針對市場上現有骨干品種的替代型品種或技術儲備。這需要雄厚的技術積累和堅持不懈的創新努力,僅靠模仿育種達不到這個目的。對企業來說,需要建立自主創新團隊和商業育種的技術體系。這是目前最欠缺的,需要國家科研單位的技術和種質支持。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技術和知識產權的規范轉移,合理協調各方利益。(3)種質資源。企業迫切需要公益性科研單位提供商業育種所依賴的前育種研究,即共性技術研發。(4)高端人才。企業需要領導產品研發的高端技術人才,也需要經營管理、生產加工和技術推廣方面的高端人才。這些屬于企業行為,但需要國家幫助。

    我國科研單位和企業忽視種質創新和前育種研究由來已久。科研單位的育種者忽視前育種研究是利益使然,缺乏改革動力,也存在眼界狹小的局限性,致使多數育種者不從事應用基礎研究,更不懂得什么是前育種研究。而企業忽視則反映了創新能力不足,以致沒有能力從共性技術成果延伸到差別化研究,只有能力接受現成自交系甚至現成的雜交種。最近才發現,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在國內發放了許多美國自交系,大多數育種者竟然不會使用!更有甚者,聲稱這些美國自交系沒用!在他們看來,只有先玉335的親本才有用!他們有足夠的資金購買現代化的儀器設備,高薪聘請海外專家主持企業研發,甚至到美國去購買土地和科技資源,卻沒有稍微深入一點的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既要提供較高級的早代材料,也要提供成熟自交系,更要提供技術指導,幫助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玉米育種面對理論缺失、技術落后和信息失靈的局面,國家平臺、國家科研單位和大學應對此做出反應,幫助基層和企業提高商業育種能力。玉米育種者還應在實踐中加深對現代育種理論和技術的理解。

    有退出才有開拓。科研系統須有合理的退出機制才會有向前發展的活力,即從那些成熟的技術領域退出,讓位給企業推入商業化階段。科研單位在推動技術轉移的同時,要開拓新的研發領域,重點是前育種(pre-breeding)研究,即種質擴增、改良、創新研究;生物技術育種、基因組選擇和dh育種的關鍵技術;雄性不育技術;生物信息和blup技術;為產業發展培養后備人才噎噎這些都是科研單位繼續發揮核心作用的重要創新領域。

    退出機制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為一些有志從事商業育種的科研人員創造機會高調進入企業。這樣做既有利于人才流動,激發科研單位的創新活力,更有利于某些科技人員朝著更有利于自己發揮能力或更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流動。這些科技人員進入企業,加強了企業的研發能力,總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發布以后,科研單位拓寬了改革與創新的路子,被忽視了20多年的常規育種的活力將得到明顯加強,這包括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兩個領域。因此,明確改革方向才會抓住機遇和建立可持續性的研發體系。新技術領域的研發將越來越活躍和務實。

    一個國家的種業發展壯大,商業育種基本成型以后,現代生物技術才具備了產業化的前提。我國種業發展緩慢,常規育種技術停滯,種子產業尚不具備承接生物技術的能力和條件,這是制約分子育種和轉基因育種技術產業化的內在限制因素。因此,盡快把種子企業做大做強,提升常規的商業育種能力,才可能使轉基因育種及產業化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將與企業結合,滿足企業對商業育種的重大需求,為產業發展提供所需要的政策支持,繼續在種質改良和創新方面推進前育種研究,推廣育種新技術,與企業共同培育創新型的自交系和雜交種,并在引進和培養后備人才方面提供支持和創造條件。國家產業技術體系與企業對接需要兩個方面都有積極性,還需要國家平臺項目的支持,才能夠順利實現對接和可持續合作。

6    走出去,引進來

    要善于利用一切可能借助的力量來實現產業發展目標。個別中國企業已經有能力走出國門,到海外市場去拼搏,設立育種研發基地、種子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既發揮優勢,開拓市場,又學習別人的經驗,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引進資源不容易,走出去更艱難,需要克服固步自封和管理上的限制因素,才能把我們的企業和技術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不但要向發達國家學習辦企業的經驗,某些新興國家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而其他國家發生過的教訓則引以為戒。要從國外引進優良種質、高端人才和管理經驗。要利用國際金融危機重新洗牌的機會,鼓勵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并購歐美中小型企業,一攬子獲得種質、技術、人才、管理方面的經驗與資源。我國已經在某些高精尖技術領域成功地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利用某些國家經濟硬著陸的機會引進高端人才和技術,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需求。這是中國企業跨越式發展的一次良機,有條件的種子企業應設法利用眼前的機會。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