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在河南臨潁縣王孟鄉化莊村的大田里,記者見到了河南省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河南科技學(xue)院小麥中心主任茹振鋼(gang)教授(shou)。他蹲身下(xia)(xia)去,小心地拔出麥苗,認真地檢查分蘗(bo)生根情(qing)況,捏碎一(yi)塊土(tu),仔細(xi)查看墑情(qing)。正在麥田(tian)里忙活的村民(min)們一(yi)下(xia)(xia)子(zi)就把茹教授(shou)圍了(le)起來(lai)。
“這次來看看小麥,也是來向大家請教的,是請鄉親們給我下任務的。”茹振鋼說的可不是客套話。幾十年來,茹振鋼走遍黃淮大地,在為農民們送上能用好用的科技的同時,一個最大的任務就是請鄉親們給自己育的種子“挑刺”,傾(qing)聽老百姓的意見和(he)建議。
“能(neng)不(bu)能(neng)讓小麥又(you)高產又(you)抗倒(dao)伏?”“有沒有墑到不(bu)等時、時到不(bu)等墑的(de)品種啊?”“只澆一次(ci)水施一次(ci)肥就能(neng)豐收(shou),那該多美啊!”……這些“苛刻”的(de)、甚(shen)至有些是“風馬牛不(bu)相(xiang)及”的(de)“難題”卻被茹振鋼像(xiang)“寶貝”一樣認真地(di)記(ji)下來(lai)。
“農民(min)朋友最敢想(xiang)、最敢提(ti)要求,往往能提(ti)供具有突破性(xing)、創造性(xing)的科研命題。老百姓的想(xiang)法就是科技創新的源泉(quan)。沒(mei)有他們一個(ge)又一個(ge)難題,就沒(mei)有我們高水平(ping)的成果(guo)!”茹振鋼對此深(shen)有感觸(chu)。
于(yu)是,按照老(lao)百姓的要求(qiu)和“難(nan)題”,百農62、百農64、百農160和百農矮抗58……一個個金子(zi)般的小麥新品種在茹振鋼(gang)的努力下誕生了。
“茹老師,咱的小麥能再多打(da)二三(san)百斤嗎?”說話中,化莊村的老鄉們又提“要求(qiu)”啦(la)。“沒問題(ti),這幾年我(wo)們要把(ba)這里的種子再換(huan)一茬。等(deng)產量到(dao)1500斤的時候(hou),我(wo)拿(na)酒來給你們慶功。”
“好!”麥(mai)田里響起掌聲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