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是一個觸及中國農業發展命脈的產業,企業則是種業發展的主體。在外資企業的強勢進入和市場沖擊下,我國本土種子企業該如何突圍?
我國自2000年頒布《種子法》以來,種業開始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種子市場的逐步開放,全球種業前十強的跨國集團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面對外資種業巨頭的蠶食,本土種業堪憂。
據不完全統計,外國種子已經控制中國市場70%的種子來源,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本土種子企業的前十強在國內所占市場份額僅為13%。
種業是一個觸及中國農業發展命脈的產業,企業則是種業發展的主體。在外資企業的強勢進入和市場沖擊下,我國本土種子企業該如何突圍?
種子質量是企業生存之本
進口種子能夠占據中國種業市場的半壁江山,憑借的就是合格的種子質量。同樣的品種,國外生產的種子一粒幾十元或是上百元,我國生產的種子一袋幾元或幾十元。而農民們在嘗試了不理想的種子后,寧可花大價錢也愿意買那些數粒的外國種子。
“這就是產品終端質量的差距。”中國農業大學種子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建華說,“我們要注重如何把優良的品種生產出優質的種子,而企業現在恰恰缺少這種觀念。”
王建華認為,種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品種的問題,種子質量才是種業競爭的關鍵。這一點,大北農集團副總裁宋維平表示贊同,他認為,培育成一個好品種只是完成了種業技術創新的40%,而對于商業化育種來說,大量的工作還是集中在種子的生產過程中。
種子作為一個活的生命,從育種材料到商業化產品,這之間要經歷若干環節,而我國種子企業在生產種子的環節上能力有所偏差,企業往往只重視種子的發芽率,卻忽視了種子的純度、活力、生命力、健康性等多項指標,這也是造成國產種子質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早在2011年10月27日,農業部辦公廳就曾下發《關于2011年春季種子市場聯動抽查結果和2010年冬季種子企業監督抽查品種純度結果的通報》,通報結果顯示,全國種子企業春季抽查不合格率高達14.9%,在不合格產品名單中,銀荃高科、登海種業、敦煌種業、神農大豐等種業上市公司赫然在列。
面對眾多國內企業種子質量不合格的問題,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認為,生產、加工是種子公司發展經營的基礎,先進的生產加工設備、規范的操作管理流程、科學的質量監控體系是提高種子加工質量的關鍵。企業要確保生產出質量合格的種子,就得嚴格執行國家質量標準,全套引進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并對種子生產、加工過程進行全程監控。
科技創新突破種業掣肘
“當然,我國本土種子企業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有差距也是客觀的事實。”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戰略投資部副總張濤表示,國外發展種業都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而我們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真正將種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差距必然存在,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要知道差距在哪兒。
跨國公司的種業發展,普遍具有全球戰略、創新引領、產品輸出的典型特征,他們能夠集成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研發中心的技術優勢及國家的優惠政策,組成種業科技創新組織體系,以此來引領種業科技創新前沿。
張濤認為,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我國種子企業明顯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有些落后。宋維平也認為,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援引《農業農村農民》雜志早前報道,目前擁有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內種子企業不到總數的1.5%,絕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其銷售額的1%,有的企業1%還不到,低于國際公認的“死亡線”。而在研發投入上,跨國公司一般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達15%~20%。
另外,中國具有潛力巨大的種業市場,數據顯示,未來10年全球的種業市場份額有500億~800億美元,其中中國的種業占有80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市場。
擁有市場就擁有驅動種業創新的巨大空間,宋維平表示,企業需要貼近市場,本身就能夠圍繞產業發展的規律加強品種的選育,如果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能夠培養強大,使企業在技術研發上不斷獲益,那必然就能推進中國種業的發展。
宋維平認為,種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主要針對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研發型企業和生產制種類企業三大類,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不僅品種的優良性能夠成功轉化,品種的不足和缺陷企業也能夠得到彌補。
“先鋒公司的玉米品種"先育335"本身夠厲害,厲害的是推出"先育335"背后的平臺能力。”宋維平說,先鋒、孟山都等種業巨頭之所以能夠將種業發展強大,就是因為它們背后有強大的研發技術團隊遍布全球。
“如果我國種子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能夠解決,那我們國家種業發展中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宋維平說。
提高產業集中度
原隆平高科總裁劉石在其博客中指出一個現象,國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科研機構在育種目標設置、育種戰略、育種計劃、信息、育種資源等方面各自為戰,互不交流,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劉石估計,這樣的組織形式造成的社會資源的浪費在70%以上。這也是我國雖然有大約10萬人專業從事各種作物的育種工作,但是育出高水平品種的數量卻寥寥無幾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維平也表示,科研機構在育種過程中對于關鍵性的儀器設備、工程設備浪費比較大。200萬元甚至400萬元一臺的育種設備,某個科研單位購買后,可能真正的利用率才10%。
因此,商業化育種必須具備信息和育種資源共享的機制,對于公益性材料的種質資源、大型儀器設備等資源有必要進行共享。
另外,宋維平還提出,中國種業要想做強做大,國家首先要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同時還要積極培育研發型企業。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的《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也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整合種業資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作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良種繁育和生產基地,打造現代種業集團。
承德裕豐種業項目總監張建光表示,基地的建設是他們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因為目前土地都是由農戶單獨管理,基地落實十分困難。如果國家能夠實行土地流轉政策,土地由國家或公司承包,進行公司化管理,機械化作業,那對基地的建設和種子質量都會有保障。
《中國科學報》 (2012-02-28 B2 生物)
作者:李惠鈺來源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