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廈門頻頻爆發胡蘿卜“假種子”事件。記者深入調查發現,翔安一帶從事胡蘿卜種植的農民,長期依靠國外進口種子,本土種子幾乎絕跡。雖然目前廈門市已投入本土種子的研發,但是短時期內尚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科技興農,良種先行。”要求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創制改良育種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鼓勵種子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對符合條件的種子生產開展保險試點。強化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套牌侵權、搶購套購等違法行為。
記者從種子部門了解到,根據去年的相關數據,廈門從日本引進的坂田七寸種子大約五六千罐,一罐大約可以種植2.5畝。全市大約有3.5萬畝的胡蘿卜種植面積,以此計算,單單這一個外來品種就占據了四成左右的種植面積。
翔安一帶從事胡蘿卜種植的農民,長期依靠國外進口種子,本土種子幾乎絕跡。而一旦遇到進口種子供應緊張,極易陷入困境。
據了解,目前在翔安種植的坂田七寸胡蘿卜種子都是雄性不育,不可能留種,因此翔安農民每年都要高價向日本購買胡蘿卜種子。
據記者了解,坂田七寸種子目前的市價7000元左右,農民種植一畝胡蘿卜成本約4000元,光光種子的成本就占了總成本的三分之二。
廈門市種子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進口的胡蘿卜種子品種較優質,試種效果好,因此選用國外品種漸漸形成了群體規模。廈門本土種子也在研發中,但是優良種子的培育要5到10年,無法在短時間內問世。
廈門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家說,胡蘿卜在國內的育種比較滯后,起步比較晚,中國農科院,天津、北京等地有在做胡蘿卜的育種,但是育種的材料比較少,目前材料差不多只有300多份左右。
“育種材料就像我們建房子要磚頭、水泥一樣,建越好的房子,材料需求越多。”專家說,相比而言,國外胡蘿卜的育種材料都是上千份在研發。目前,日本和美國在胡蘿卜種子研發技術方面比較發達。
此前,由于坂田七寸種子緊張,一度嚴重缺貨,引起了市領導的注意。市政府和市科技局為此進行了專題論證會,將胡蘿卜的育種交給廈門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但是育種除了需要資源和材料等條件,同時也要氣候允許,目前廈門市仍未研發出本土種子。
相關新聞
問題胡蘿卜,種子多是韓國產
眼下,正是胡蘿卜收成的尾季。作為新店東界村的胡蘿卜種植大戶,許先生往年這時候早就把幾十畝地里的胡蘿卜都賣完了,可是今年,一畝都還沒賣掉。
他辛苦種出來的胡蘿卜變樣了:并不是預期中的“三紅”(紅皮、紅肉、紅芯),根本沒人要。就算有人愿意收購,也只能賣到三四千元一畝,連本錢都收不回。
和許先生一樣遭遇的,還有好幾個村的村民。他們懷疑,這次買到的是“假種子”。記者昨日調查發現,今年翔安胡蘿卜種子有兩個品種出現問題,其中來自韓國的品種受害面積最大,約有兩千多畝。
便宜700元的“艷陽紅”變心了
許先生種植的是“艷陽紅一號”,這是同安一家種子公司銷售的。他說,往年也是種這個牌子的種子,沒發生過問題。這次,那家公司的業務員推薦了同一個牌子的另一種種子,業務員說,這個品種種出來的胡蘿卜品質和之前的一樣,保證可以出口。
真正讓許先生動心的是,這個品種每罐比以前的“艷陽紅一號”便宜700元,只需6000元。許先生買了22罐種子,原以為會像往年一樣收成,沒想到長出來的胡蘿卜芯并不是全紅的,中間還有一個黃色的圈。按這樣的品質,根本不符合出口要求。
從記者獲得的消息來看,除了東界村,新店浦園、洪厝等多個村都出現了“假種子”的情況,與許先生的胡蘿卜稍有不同的是,他們種出來的胡蘿卜表皮發黑。據說,這些種子是韓國進口來的。
目前,受害村民已聯合向新店派出所報案,市種子站、工商部門介入調查。
進口種子“變種”可能以次充好
據翔安區農林水利局種子站站長葉明鑫說,東界、浦園和洪厝村是重要的胡蘿卜種植村,其中最為廣泛種植的品種是坂田七寸,大約占了60%。此外還有“助農”、“艷陽紅”、“紅興”等品種。這些品牌的種子分別從日本、美國、韓國、巴西等地進口。
坂田七寸來自日本坂田公司,最適合廈門市氣候條件,不僅生長期長而且長出的品質好,根正芯紅,深受出口市場的歡迎,并經過了省農業部門的認定。
早期的“艷陽紅”本質和坂田七寸一樣,都是坂田公司的產品,只不過這是廣東地區的叫法。據說,去年坂田公司曾發表聲明,稱不會在廈門銷售“艷陽紅”,凡廈門出售這一品牌都是假的。不過,同安一家種子公司已將“艷陽紅”這一商標注冊使用。
葉站長分析,“艷陽紅”發生問題,可能有不法商人以次充好,但因為取證難,許先生要維權并不容易。由于胡蘿卜種子有上百種,該公司注冊了該品牌,說明他售賣的種子是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但不排除業務員以“艷陽紅”的品牌向農戶銷售了其他種子。如果農戶拿不出相關錄音證據,要起訴很難。
不知是早熟種子 收成時已經“太老”
而韓國進口的種子,很可能是通過非正常渠道進入廈門市的。
葉站長說,銷售韓國種子的商家沒有種子銷售許可證,也沒有進口憑證,因此,相關部門可以以無證經營進行處理。由于此次涉及面較大,金額較高,公安部門也將介入調查。
不過,葉站長推測銷售商也可能是受害者,因為此前韓國種子在種植中沒有發生什么問題,今年可能是有人用早熟的國產種子冒充進口種子,再推銷給了銷售商。
據稱,該種子銷售時是以袋裝銷售的,一斤售價九千多元,一袋可種6畝(正常種子一罐只能種2.7畝左右)。以為撿了便宜的種植戶,按往年種植坂田七寸的時間來管理,卻不知道種下的是早熟品種,結果收成時才發現胡蘿卜早已熟透,出現表皮發黑的情況。
評論
洋種子的隱性災難
“洋種子”受到農民追捧,原因不外乎就是賣得好、賺錢多。農民們考慮的是自己的生計,卻沒有想到,“洋種子”的背后可能隱藏著意想不到的災難。
有調查證實,在中國種子市場“試水”并取得成功的洋種子,從蔬菜、花卉向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擴張,而且速度明顯加快。早在兩年前,洋種子就占據了中國市場80%的利潤。
今天,廈門出現的“胡蘿卜壟斷”現象,足以證明專家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
有業內人士認為,洋種子給中國市場帶來了優質的種子資源,卻沒有帶來國內種業急需的科研成果、管理經驗等核心競爭力。而洋種子壟斷蔬菜種子后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等后果已逐步顯現。
阿根廷倒在“孟山都”(美國農業公司)腳下的事實,能否讓身為農業大國的中國感到一絲風雨欲來的威脅?
毫無疑問,優質種子確實讓農民嘗到了甜頭,但隨著洋種子在中國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被綁架的就不僅僅是胡蘿卜,而將是整個中國種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