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楊明清 通訊員 陳太安 周維維)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林琪教授被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人員”,受到國務院的表彰,其主要成績是他培育出了不用澆水就能獲得高產的小麥“耐旱王”。
秋冬春三季連旱、全生育期降水量不足120mm、在完全不澆水的情況下實打畝產638.5公斤,這樣神奇的小麥品種你聽說過嗎?2011年,青島農業大學林琪教授主持培育的旱地小麥新品種“青麥7號”就經受住了這多重“考驗”,而在此之前,他培育的“青麥6號”在一水不澆的情況下,曾創造出畝產712.9 公斤旱地小麥高產紀錄。目前,“青麥6號”、“青麥7號” 已成為山東省旱地小麥主推品種,在全省旱地推廣種植2000多萬畝。
我國北方小麥主產區旱地面積大,其中山東省約有40%的小麥田不具有水澆條件,旱地小麥平均畝產不足300公斤,只有水澆地的一半,嚴重影響小麥總產量的提高。山東省自去年9月以來,大部分地區近140天基本無有效降水,形成了秋冬春三季連旱,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生長發育。但記者在膠州、平度等地采訪時發現,其他麥田的麥苗葉片枯黃,而“青麥6號”、“青麥7號”卻長勢喜人,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林琪教授長期致力于旱地小麥育種及小麥高產栽培研究工作,于2006年選育出高產抗旱小麥新品種“青麥6號”,該品種種子表皮有天然蠟質層,能有效減少水分蒸發或流失;葉片也比普通小麥厚,其背部絨毛較密,有利于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此外,“青麥6號”種植時單株株型緊湊,根系發達,能最大量吸收水分和減少水分蒸發。
林琪還帶領課題組集成了以蓄水保墑為基礎、深耕打破犁底層增加雨季降水積蓄量、肥料深施、培育地力、適當增加氮、磷、鉀施肥量、小麥平播為基礎的“旱地小麥早、深、平高產節水栽培技術”,實現了小麥在不澆水、省肥、省工的條件下平均增產1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