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的榮譽讓人們記住了袁隆平,在安徽亳州同樣有這樣一個人,他扎根小麥育種(zhong)行業,通過二(er)十(shi)多(duo)年的(de)不懈努力和(he)艱辛付出,成(cheng)功(gong)培育出高產優質小(xiao)麥新(xin)品種(zhong)“皖麥38”,解決了小(xiao)麥優質和(he)高產難以結合的(de)世界性難題,他就是被譽為“安徽袁隆平”的(de)亳州市(shi)農(nong)科所研究員(yuan)劉(liu)偉(wei)民(min)。
大(da)學畢(bi)業后扎根麥(mai)田
1982年,劉偉民(min)大學(xue)畢業,他放棄清閑的工作和(he)豐厚(hou)的待遇,來到渦陽(yang)縣農科所(suo)從事(shi)農業研究工作,開始(shi)了他所(suo)熱愛(ai)的小麥育種工作。當時全國育種有一(yi)個不爭的事(shi)實(shi):高產的品(pin)種不優(you)質,優(you)質的品(pin)種不高產。為培育出高產優(you)質的小麥品(pin)種,劉偉民(min)一(yi)頭扎進了農科所(suo)。
農科所沒有科研工具,劉偉民就動手做。試驗田里,各品種小麥要掛標簽,他四處搜集廢舊包裝盒剪裁成幾千個標簽。試驗田需要有機肥,劉偉民便拎著糞箕到處拾牛糞,然后將一份牛糞和三份土混合起來,捏成團。種子種(zhong)(zhong)下(xia)去(qu)后,查看出苗情況更(geng)是天天都不落(luo)下(xia)。麥(mai)子收割完畢,要(yao)進行繁重而(er)枯燥(zao)的數(shu)千粒(li)重工作(zuo),一個品種(zhong)(zhong)要(yao)數(shu)一兩千粒(li),幾百個品種(zhong)(zhong)就(jiu)是幾十(shi)萬粒(li),每(mei)天從(cong)早到晚不停地數(shu)。
“皖麥38”培育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7年9月,“皖麥38”被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破格提前審定,當年得到推廣。 1999年,“皖麥38”又順利通過國家審定,并列入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計劃。
“壓面條不斷,包餃子不爛,做出的面包像沙發墊。 ”渦陽縣正宇面粉公司品(pin)(pin)控部工作人員(yuan)這樣評價“皖(wan)麥(mai)38”。劉偉(wei)民(min)知(zhi)道,只有讓農(nong)民(min)接受,才能發揮“皖(wan)麥(mai)38”優質、高產(chan)、高效(xiao)的作用。于是,劉偉(wei)民(min)又踏上了品(pin)(pin)種(zhong)(zhong)推廣的新征(zheng)程,在“皖(wan)麥(mai)38”基礎上,又育成了強(qiang)筋(jin)小麥(mai)新品(pin)(pin)種(zhong)(zhong)“皖(wan)麥(mai)38-96”,并(bing)得(de)到大(da)面積推廣。
為農民增收20多億
十多年(nian)來,“皖麥(mai)38”不(bu)光在安(an)徽(hui)省站穩了腳跟,還擴大到河南(nan)、江蘇(su)、山東等地種植。粗略(lve)測算,十年(nian)時間里,在全(quan)國推廣3000多萬畝,至少(shao)給農民增(zeng)收20億元。 “皖麥(mai)38”這(zhe)項成果獲(huo)得2001年(nian)“國家科技進步(bu)二等獎”,而該年(nian)的(de)一(yi)等獎是“雜交水稻(dao)之父”袁隆平的(de)水稻(dao)項目。(鄭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