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龍九尊
亞非拉,中國上個世紀50年代起苦心培育的政治盟友,或將成為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國際化跳板。
商務部、發改委、科技部等10部委最近發布的《關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要通過對外援助等方式,帶動中國種業企業在亞非拉等新興市場開展跨國經營,以此作為中國種業國際化的跳板。
這一國際化路徑得到了業界人士的認可與支持,不過他們也擔心,國內種業企業研發薄弱,未必能夠實現華麗一跳。
比較靠譜的路徑
《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要把國際化作為推動生物育種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要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在更寬領域、更大范圍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努力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發展水平。
對于生物育種產業的國際化路徑,《指導意見》提出要通過對外援助等多種方式,帶動生物育種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目標則是開拓亞洲、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手段則是在海外設立生產示范園區,加強海外推廣。
“這是比較靠譜的方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非洲大部分地區幾乎沒有良種、施肥等概念,中國一些種業企業通過扶貧方式到非洲推廣良種,讓當地農民感受到了良種的增產潛力,有可能開拓這一市場。
鄭風田表示,在海外建立示范園區是個不錯的介入方式。“你純粹去賣種子,非洲農民是不會買你的,但你通過深入介入,他們發現你種子好了,就會買你的。”
實際上,中國在對外援助過程中已經建立一些“據點”。例如,在過去幾年里,中國幫助幾內亞比紹建立11個水稻生產示范點,示范種植面積2000公頃,繁育良種530噸,推廣面積3530公頃。此外還援助馬達加斯加試種34個中國雜交水稻品種。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年4月份發表的《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透露,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21個農業援助項目,其中農業技術實驗站和推廣站47個。中國還承諾,在未來5年內為發展中國家建立30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
不過這份白皮書沒有透露哪些種業企業參與其中。記者對國內種業前10強進行調查發現,奧瑞金種業已經向東南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提供產品和服務,山西屯玉種業系列產品已打入歐美和東南亞市場,種都種業市場網絡遍及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南非、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是這些企業并不愿意過多談論國際業務。“我們在東南亞能做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奧瑞金的一位人士透露,“我們在拉美和一些非洲國家也僅僅是試種和示范。”
屯玉種業市場管理部經理李斌告訴記者,在2008年時,屯玉種業的幾個蔬菜品種已經打入東南亞市場,不過后來沒有繼續做下去。
“目前少數企業在做這樣的事情,現在是搞一些試驗站,沒有成規模,搞基地的還沒有。” 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鄧光聯對本報記者說。
對于上述生物育種產業國際化路徑,鄧光聯認為:“如果能得到國家的支持,還是有可能的。單獨靠我們這些種子企業自己去弄的話,難度很大。”
科研拖后腿
最大的難題則是中國種業企業研發能力薄弱。李斌告訴記者,屯玉種業之所以沒有再去開拓東南亞市場,是因為現在品種跟不上,“就是研發跟不上”。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原主任夏敬源今年9月份在一次會議上公開表示,我國大多數的種子企業在育種資源和人才上比較缺乏,核心競爭力不強。
據了解,我國有400多家科研院所、5萬多人從事種子研發,對新品種研發的投入少而且分散。只有100多家種子企業具有研發能力,多數企業研發投入僅占銷售額的2%~3%,極少的占到8-10%。
除了研發能力普遍薄弱,國內種業還存在多、小、弱的軟肋,目前中國有各類種子企業8700多家,其中69%是小企業。注冊資本3000萬以上的僅有200多家。市場集中度低,而且市場份額也低,我國前10家種子企業的市場份額僅為13%。
與此相反,跨國種業企業憑借雄厚的研發和資本實力,近年來一直在國內市場跑馬圈地。自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跨國種業巨頭紛紛進入中國種子市場,目前已有35家外資企業在華設立了種子企業。
在此狀態下,倍感生存危機的國內種業企業,不得不看緊自家門前的地盤,而無暇顧及海外市場的開拓。畢竟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市場價值約500億元,潛在價值達900億元。“我們主要的市場還是在國內。”上述奧瑞金種業人士就對記者表示。
無論是在國內鏖戰還是主動出擊,從長遠發展考慮,中國種業無法擺脫國際化影響。今年4月10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明確表示,要支持國內優勢種子企業開拓國外市場。
《指導意見》提出,在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國際化時,要處理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相互關系,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國內基礎。“現在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時也不排除開拓國際市場。”鄧光聯說。
《科學時報》 (2011-11-28 B1 中國生物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