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農民反映,自家的麥田里發現了不少“野麥子”——雀麥和節節麥,很擔心影響明夏小麥的產量。從衡水市植保站獲悉,今年衡水市受“野麥子”影響的麥田有60多萬畝。
安平縣程油子鄉農民反映,去年麥田里就長了“野麥子”,小麥的產量也受了影響。今年又發現了“野麥子”的蹤影,如果不想辦法防治,明年小麥產量還得受影響。
據市植保站調查統計,我市范圍內的“野麥子”品種以雀麥為主,其次為節節麥,涉及所有縣市區,其中安平縣、桃城區、武強縣、景縣和故城縣的麥田受影響較嚴重,近年來有加重擴展趨勢。
市植保站農技專家介紹,“野麥子”在冬季之前防治比較好。冬前小麥3-5葉期是化學防除的最佳時機,一次防治基本能控制整個生育期麥田草害,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葉期后至澆封凍水之前是雜草秋治,特別是藥劑防除的最佳時期。一般不提倡春天用藥。如果錯過防治最佳時機,災情實在嚴重,應趕在小麥返青期后、拔節期前用藥物防治。要選擇對路藥劑,對以雀麥發生為主的麥田,畝用70%彪虎水分散粒劑2克加10克專用助劑,兌水30公斤噴霧;對以節節麥發生為主的麥田,畝用3%世瑪油懸浮劑17毫升至22毫升,兌水30公斤噴霧。以上藥劑都要嚴格按照每畝用量、每畝兌水量安全使用,藥劑進行二次稀釋且施藥均勻,并做到不重噴、不漏噴。選擇晴天、無風,日最低溫度在5℃以上且4天內無霜凍和大雨時施用,噴藥時間以上午9時后、下午4時前為宜。極端天氣下,如寒潮來臨時一般不要用藥。大風天氣不能用藥,以免藥液漂移,對鄰近敏感作物產生藥害。 農技專家提醒廣大農民,春季用藥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不如秋冬防。而現在已錯過冬前防治的最佳時機,提倡以人工拔除為主。在“野麥子”成熟前連根拔除,并整株帶出田外焚燒處理。(記者周春旺)
相關鏈接
雀麥和節節麥又稱“野麥子”,生育期和小麥差不多,但比小麥成熟早,而且籽粒非常容易脫落,所以麥收之前它們的種子已經落到了麥田里。再者,它們的繁殖能力非常強,一粒節節麥的種子在第二年最少產出60粒,第三年可達到3600粒以上。一粒雀麥種子在第二年最少產出500粒,第三年可達到250000粒以上。因此,如不及時防治,會嚴重影響小麥產量。 雀麥葉片兩面和葉鞘都有白色柔毛,葉鞘閉合;花序呈圓錐形開展,每節一般有3-7個分枝,每枝近上部著生1-4個小穗,小穗含7-14個小花。節節麥葉片上面稍顯粗糙,有少量柔毛;葉鞘緊抱莖,邊緣具纖毛;花序穗狀,長約10厘米,小穗圓柱形,含3-5個小花,緊貼穗軸的節間,成熟時逐節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