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晚報10月17日訊(記者 彭彥偉 劉守龍) 17日,市民撥打本報熱線8308110反映,巨峰鎮青墩村不少村民的水稻面臨減產甚至絕產。稻農懷疑是種子的問題。嵐山區農業部門一負責人說,至于水稻減產原因,是旱情較重、光照不足等氣候原因所導致。
17日,記者來到嵐山區巨峰鎮青墩村,看著地里干癟的水稻,村民臉上掛滿了愁容。“我種了一畝多的水稻,現在幾乎絕產了,愁得我不知怎么辦了。”村民李茂義告訴記者,他們村今年至少有100畝水稻面臨減產。
在去往李茂義的農田途中,記者看到,割倒的水稻還放在地里,稻穗干癟,用手一搓就碎了。“我都不打算收了,還不夠費用的。”李茂義說,往年一畝稻田可以產1000多斤水稻,而今年他種的水稻幾乎絕產。
記著在李茂義的稻田里看到,水稻稀稀拉拉、高度不一,一眼就可以看到水稻下面的泥土,很多水稻都沒結稻穗,還有一些已經枯死。而一旁的稻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這些水稻高度是減產水稻的兩倍,顆粒飽滿,稻枝都被壓彎,但顏色發綠還不到收獲時節。生長正常的水稻穗子放在手上沉甸甸的,而減產的水稻只是一個水稻殼。“現在割倒的水稻都是減產的,沒減產的還不到收獲時間。”李茂義說。
“一畝水稻投入的費用得三百多塊錢。”正在地里收割水稻的秦泗林說,他種了一畝一分地的水稻,稻種是混合的,有新品種也有之前用過的,“新品種老品種都減產了,這一畝地只打了200斤,還不夠成本的。”
在相鄰不遠的地方,記者遇到了正在收割的稻農厲彥義,他今年種了一畝六分地,用的稻種是臨稻16號,“估計這每畝地能產800斤左右吧,原先每畝能產到1000斤多。”厲彥義說。
對于減產原因,村民們懷疑是水稻品種的問題,之前該村村民種植的水稻品種大多是臨稻11號和臨稻16號。“去年聽說其他村種的‘267’和‘85’品種不錯,很多人今年都種植了這兩個品種”,李茂義說,今年減產的水稻大多是這兩個品種。
在嵐山區巨峰鎮的種子站,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水稻減產受氣候影響較大,并不是水稻品種的問題。這些稻種在濤雒等其他區域已經栽種過,并沒有出現減產現象。減產只是出現在今年的部分地區,減產的程度也不一樣。
隨后,記者咨詢了嵐山區農業部門一負責人,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旱情比較嚴重,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去年的三分之二,種植時間延后了半個月左右。而今年秋天陰天比較多,日照時間不足。此外,今年稻瘟等病蟲害比較厲害,也會導致水稻減產。
“很多稻種都出現了減產的現象,那個村可能受影響更厲害。”該負責人表示,稻農們大可不必懷疑是稻種問題,稻種是國家推廣的,很多鄉鎮都在種,都沒出現什么問題。
嵐山區巨峰鎮青墩村的百畝水稻面臨減產,甚至絕產。稻農懷疑是水稻品種問題,嵐山區農業部門調查發現,今年旱情嚴重,入秋之后陰天多,光照不足,且病蟲害嚴重,一系列的氣候原因致使水稻減產。
▲減產水稻跟正常水稻相比,稻穗干癟。
?稻農蹲在減產的稻田里,滿臉愁容。本報記者 劉守龍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