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農資行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曾經在線上做得風生水起的農技網紅、達人,紛紛開始布局線下;而那些過去對線上非常排斥、抗拒的農資店老板,卻在躍躍欲試,積極地往線上轉型。
這不禁令人納悶:前兩年在短視頻平臺,一場直播動輒銷售幾萬元的網紅達人,為什么放著“到嘴的肥肉”不吃,反而到線下給農資零售商培訓或陪跑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七點原因:
一是短視頻直播的流量紅利已經觸頂,流量成本越來越高,讓這些靠流量吃飯的線上農資人吃不消了。以抖音為例,越來越多的主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局面:如果不推流,直播間就沒有流量;如果選擇化肥花費推流,一晚上辛辛苦苦賺的那點錢未必夠平臺推流的費用。
二是直播帶貨表面上看著風光無限,但居高不下的退貨率讓主播著實苦不堪言。實事求是地說,網紅帶貨賺的錢不是被平臺分走,就是被物流公司拿走了。
三是不少農資網紅屬于“半路出家”,因為抓住直播帶貨的風口而進入這個行業,他們一沒有好的產品資源,缺乏專業的選品能力,產品質量的良莠不齊導致復購率低,為此,他們不得不花更多的錢投流以獲取新的流量。
四是價格特別便宜的產品,競爭不過傳統電商,而價格高、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又需要一對一的技術服務。顯然,網紅達人兩邊都不占優勢。
五是廠家為了保護傳統渠道的利益,對網銷持打壓態度,導致一些農技網紅拿不到好的一手貨源,產品缺乏競爭優勢。
六是隨著國家對直播帶貨監管的日益嚴格,產品質量、稅收等問題成為制約網紅達人生存和發展的“緊箍咒”。
第七點,也是更重要的原因,直播是一個對身體和精力消耗非常大的工作,需要主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開播,而且還要通宵達旦,長期下去對主播的身體傷害很大,不少主播年紀輕輕的就落下一身毛病。
1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今年有不少大的網紅達人開始轉戰線下,從過去傳統農資生意的攪局者、破壞者,搖身一變成了農資零售商的培訓者、賦能者。
與此同時,那些過去對網絡銷售憤憤不平甚至深惡痛絕的農資零售商,彷佛一夜之間突然開了竅,開始主動擁抱互聯網。這又是為什么呢?
第一個原因:農資零售商發現,過去那些在他們眼里沒有產品、沒有資源、沒有技術的“三無”農資人,現如今通過短視頻實現了“彎道超車”,成為有粉絲、有流量、有業績的農技達人,而且生意越做越大。反觀自己呢?要產品有產品,要技術有技術,要資源有資源,就是缺客戶。
第二個原因:這幾年隨著農資網銷的強勢崛起,線下農資零售商普遍感受到了客戶流失的壓力。有些市場敏感度比較高的農資零售商逐漸意識到,如果再不轉型,未來的道路將會越走越窄。
2
由此,我們看到,2024年全國范圍內,很多農資零售商都在厲兵秣馬、想方設法地進軍短視頻平臺。
或許看到這里有人開始費解了:既然農技網紅已經走不下去了,那么農資零售商為什么還要往線上轉型呢?這不是“開歷史的倒車”嗎?
筆者認為,網紅達人和傳統農資店的相向而行,恰恰說明,農資行業的線上和線下已經走向融合,而且農資行業未來的線上一定是以實體店為主體的線上。因為農資零售商做短視頻相對網紅達人更有優勢。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如下:
第一,絕大多數農資零售商都是做了十幾二十年農資生意的老農資人,他們手里掌握的廠家資源更多,對產品更熟悉,種植技術掌握得也更扎實。他們有能力給種植戶推薦質量和效果俱佳的農資產品。作為生產資料,種植戶買農資看的還是效果,其次才是價格。
第二,農資零售商立足于當地市場,比網紅更懂當地的作物和種植戶的需求。在農業領域,種植最大的難點是,同一個品種的作物,因為不同地區氣候和土壤不同,出現的問題也不同。顯然,靠網紅坐在直播間里遠程服務全國各地的種植戶是不現實的。農資零售商借助短視頻,把銷售半徑從過去的十里八村延展到周邊三五十或百八十公里,他們可以通過電話、微信或者上門服務等方式,幫助種植戶解決實際種植中出現的問題,這是農資實體店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三,農資零售商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有自己的店,周邊的種植戶可以隨時上門取藥;他們做的是長久生意,不會輕易關門,相對于網紅,他們更容易和種植戶建立信任關系。在營銷的所有要素當中,信任是最重要的。
第四,農資零售商做短視頻,通常不是為了掛車賣貨,而是把種植戶吸引到店里成交。這種“線上引流、線下成交”的流量閉環,不會破壞產品的價格體系,更符合廠家的利益,也容易獲得廠家的支持。
第五,農資零售商在短視頻里輸出的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積累的實操經驗,語言或許沒有網紅達人那么絢麗,但絕對靠譜實用,他們吸引的粉絲都是實打實的種植戶,都是精準可變現的用戶。
最后,筆者斷言,農資零售商轉型線上的春天已經到來,農資零售商將成為未來農技短視頻的主流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