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農資推廣主要模式
二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00年代,農資推廣最重要的方式是“人海戰術”-依靠大量業務員下到鄉鎮、田間地頭宣傳推廣產品。
從事農資推廣工作的職業,在一線的通常分為銷售員、技術員。
銷售員負責跟蹤客戶訂單合同,貨物分銷,承擔銷量目標達成,也協助召開“兩田三會”。
技術員主要工作是“兩田三會”,跟蹤產品試驗情況,收集試驗數據,開觀摩會,工作場所在田間地頭,一般不承擔銷量任務。
從事農資推廣,“地推”是重要手段。
筆者二十多年前做業務代表的時候,我們創造出的“地推”模式有數十種,除了沒有自媒體的線上推廣方式,現在行業內普遍在做的基層地推方式方法,基本上都是沿用了當年探索開創出來的做法。
地推有“海、陸、空”模式:
“空”是指主流媒體投放,在電視臺、廣播電臺、紙媒等投放視頻廣告和宣傳軟文;
“海”是指舉辦各種會議,組織召開客戶訂貨會,農民培訓會,現場觀摩會等;
“陸”是指站店促銷、集市促銷,刷墻標,掛橫幅,刷電線桿,貼海報不干膠等等。
無論是“海、陸、空”哪一種模式,都屬于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產品應用技術的宣傳與推廣,通過這些措施把產品告知農戶,讓農戶看到產品品牌、看到產品對照效果,以吸引更多農戶購買,并形成復購,從而提升產品銷量和市場占有率。
那時候,主流媒體投放廣告的費用相當高,一條15秒的視頻,在省電視臺播放一次得要5萬元,央視價格還得翻上幾番,播一次的費用可買一套房了。但當時的人力成本卻又很低,業務員月開800元工資,很適合打“人海戰術”。
因此,二十多年前,最重要、最有效的產品宣傳推廣方式是“兩田三會”的“人傳人”方式。
下基層,一對一,一對多。
人對人進行宣講演示,彼此更容易溝通、更容易產生信任,能更快速促進成交。
但人傳人方式,最大的問題是影響面窄,傳播速度慢,溝通成本高。
開一場觀摩會,能來參加的農戶少則一二十人,多則三兩百人,一場會花掉幾千、幾萬元,產品效果卻只能影響來到了現場的這批人。
沒有來現場的,完全就不知道有這個產品,更不了解產品效果。
當時很多廠家沒有業務人員做基層推廣,是靠批發商帶著零售店把貨賣出去,廠家至多在紙媒、地方電視臺投點廣告,有錢的企業就會上央視。
從2020年起,農資行業正式進入自媒體時代。
一些人抓住機遇,發展成為農資網紅,擁有自己的賬號和粉絲;許多企業迅速把握數字化營銷紅利,開始用自媒體工具做產品宣傳推廣。
用社群和朋友圈進行宣傳,開賬號拍短視頻做直播,打造矩陣把內容傳遞出去……
通過自媒體工具能更快速、更高效精準觸達農戶,傳播面更廣,影響力更大,成本更低。
許多企業鼓勵員工掌握新媒體工具。一些零售店開起了直播進行引流。
農資電商蓬勃發展,一批達人崛起……農資領域數字化營銷大潮涌現,新媒體工具成為農資推廣工作的“標配”-標準配備。
但據筆者觀察,目前有三成廠家、五成批發商、七成零售店仍沒有自己的賬號,沒有用上新媒體工具作宣傳。
甚至有一個讓筆者頗為不解的現象—相當部分企業的業務員,平時連朋友圈都不發。
請問:你如何讓客戶知道你的最新產品,如何讓用戶了解你的產品效果和應用技術?樣板農戶的案例如何讓更多潛在用戶知道?你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靠什么傳播出去?......
難道,面對未來競爭,你打算繼續用二十多年前的推廣手段~“人傳人”的方式,去做農資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