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前農藥行業競爭加劇,市場增長放緩,企業紛紛陷入“內卷”泥潭——價格戰、渠道戰、促銷戰層出不窮;為求增量一證多品,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企業生存壓力巨大。在這樣的環境下,產品經理的角色應該變得尤為關鍵:既要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又要規劃差異化產品,避免被卷入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但事實卻是相反的,很多企業紛紛弱化甚至取消市場部,或者回到“企劃部”時代,或者放到銷售部下面成了推廣支持部門,不單是農藥/農資行業如此,其他行業也有這種情況。消費萎縮的內卷時代,都在面臨行業困境——卷,沒未來;不卷,沒機會!
9月12日《集體消失的背后:農藥產品經理需要向死而生》一文引起了很多產品經理的共鳴(甚至很多老板也都發信息表示感同身受),金九銀十既是翌年市場規劃的關鍵期,也是企業尋找市場總監/產品經理最迫切的“拋橄欖枝”的時候,更是到了市場總監/產品經理尋找下家、頻繁“拋媚眼”的季節。
2026年的策略如何制定?
在“一證同標”政策約束之下,產品規劃出品、營銷規劃方案如何做?
盈利目標如何實現?
激烈的競爭怎樣保障產品合理利潤、渠道能夠信任、用戶能夠信賴?
產品增長如何實現?
企業需要的是:不怕卷,但絕不跟著卷的市場總監/產品經理!
市場總監/產品經理們思考的是:卷,怎么卷?不卷,如何才能不卷?
在行業低迷、企業經營困難、市場波動、個人價值不能體現的時候,每個當事人都很躁動,都希望找到一個方向。新瓶裝老酒不好使了,我們需要運用新思維、尋找新工具,掌握新技能。很多產品經理沒有經歷過行業重大變化、應對能力有限,加之內卷嚴重之后一批批的被老板們“練廢”了,導致難以拿出有效應對措施。
老板們該如何做?
市場總監/產品經理們又該如何做?
筆者雖然新進加入了創業的洪流,但還是chunchun(純純而不是蠢蠢)的小白,沒有沒有話語權,各位真老板今后多支招指點。
在此,想跟大家聊聊市場總監/產品經理如何做到“不怕卷,但絕不跟著卷”?
講大話:關鍵在于跳出傳統思維,從用戶需求、產品創新、差異化競爭等維度重構產品策略,成為行業的“破局者”而非“跟隨者”。 產品經理“不怕卷”的底氣,來自于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差異化的產品創新能力,以及數據驅動的科學決策。
以上為筆者投喂了3個月的AI答復的開頭和結論,貌似正確,但是應該如何實現呢?還是需要人腦的智慧,筆者拋轉引玉,大家多提不同意見。
首先,需要認清內卷的本質:低水平重復競爭
4P是最根本的、最經典的營銷邏輯,也是產品經理的“庖丁之刃”,同樣的營銷4P,農藥行業的內卷主要體現的是:
1)產品同質化:大多數企業聚焦于相同成分、相同配比、相同劑型的產品,并進行相同的定位,缺乏差異化創新。
2)價格戰:目標為王,市場占有率為先,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獲得所謂的競爭優勢,不斷壓低價格,導致利潤下降,渠道抱怨,農戶也未能因此受益。
3)渠道爭奪:過度依賴經銷商和零售商,營銷資源集中在渠道激勵,而非終端用戶價值創造,市場秩序混亂,激勵政策在渠道那里費力不討好。
4)推廣方式雷同:如“訂貨會+促銷政策+農民會(技術培訓)”三板斧,缺乏新意,產品組合或解決方案以多賣貨為目的,農戶完全不買賬。
其次,產品經理要清晰困境和挑戰。
1)短期增長壓力:企業要求快速提升銷量,導致產品經理不得不依賴同質化出品、價格戰和促銷,而非基于市場需求的產品定位和長期產品價值建設。
2)創新受限:新產品的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企業更傾向于“模仿”而非“原創”,產品經理的創新空間被壓縮、創新能力被限制。
3)用戶需求洞察不足:在國內制劑企業大多數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服務銷售,有一部分是服務老板,還有的是服務研發,很少是為用戶負責的。因此導致產品經理仍停留在“產品思維”、“推廣思維”,而不是“用戶思維”、“場景思維”,從而無法真正解決農戶痛點。
講大話:產品經理如何“不怕卷”?——強化核心競爭力,就是要回歸用戶需求,做“農戶的代言人”。產品經理“不怕卷”的底氣,來自于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差異化的產品創新能力,以及數據驅動的科學決策。
以上依然是來著AI的答案,很正確。
內卷的核心問題是“產品過剩”、“同質化”,本質上就是產品經理的思維同頻(僵化)、意識同步(固化),破解的關鍵是要“升維思考”“快人一步”,先要做到真正理解用戶需求,挖掘產品應用場景。
從“賣產品”到“賣解決方案”:農戶(尤其是種植大戶)需要的不是單一農藥,而是如何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減少風險的綜合方案,未來生化結合、藥肥結合是方向。
深入田間地頭,建立用戶洞察體系:產品經理不能只坐在辦公室里想策略(僵化的根源)、做在電腦前看數據(固化的根源),而應定期走訪農戶,記錄他們的真實痛點,走到田間,發現他們的應用場景,并轉化為產品改進方向。
運籌帷幄之中固然重要,但聽到炮火才能更準確決策。
避免僵化、固化的產品經理要聚焦差異化創新的方向很多,劑型創新便是其中之一:開發更環保、更高效的劑型(如水分散粒劑、微囊懸浮劑、水乳劑等,對于納米懸浮劑筆者有不同意見,以后再談),提升產品競爭力。
然而,對于這個微創新現在產品經理們都懶得思考了——拋開原藥自身的特性,千篇一律的懸浮劑、你做我也做的納米劑型,真心呼吁:產品經理多看書、多學習、多思考、多動手、多下鄉、多交流,少對著電腦、少對著老板、少自認為運籌帷幄。
產品是靠數據說話的,構建數據驅動的決策能力,是產品經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
需求和潛力分析:通過用戶洞察,發現未被滿足的需求,并計算市場容量是否足夠大。
市場數據分析:通過競品分析、用戶調研、銷量趨勢,找到未被發現的市場機會。
產品效果數據化:建立產品配方的室內生測數據庫、示范田數據庫,用真實數據證明產品價值,而非僅靠“經驗推廣”。
產品經理,要具備避免內卷的能力,更需要找到避免內卷的方法。大家可以在規劃及2026年的操作中進行實踐,找到適合自己的。
登記差異化產品——擁有專利的化合物,具有專利的配方/配比相對來說不容易被模仿和跟進。
打造標桿案例——選擇核心市場打造“豐產示范田”,用實際效果證明產品/方案質價比,通過應用技術方案建立護城河。
建立用戶直連——通過微信群、短視頻、直播等方式,直接觸達種植大戶,減少傳統渠道的信息丟失/失真。
聚焦核心作物——放棄大而全的產品規劃,不再泛泛而談“殺蟲殺菌”,而是深入研究某一作物(如柑橘、葡萄、水稻、玉米)的全生長周期管理方案,這一點選擇性除草劑天生需要此次,我們也會看到水稻田選擇除草劑競爭更多是在技術帶來的價值上上而非價格。
整合產業鏈資源——產品經理還需要與種子公司(種衣劑)、肥料企業(藥肥結合)、生物制劑公司(生化結合)、收購商(關注農產品價格變化)合作,提升農戶收益。
那些“不卷”但成功的產品案例,大家可以留言交流。
2023年以來農藥行業出現了市場總監頻繁更換的怪圈——一年一換,甚至一年換幾個,出現了產品經理真空——找不到適合的產品經理,內部培養的人又難以承擔重任,大家的印象——企業天天忙招聘,卻招不到合適的人。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行業競爭的殘酷性,也說明市場總監/產品經理需要與時俱進的發展,要能夠掌握行業“內卷”之下“不卷”生存法則。
在規劃明年的產品和市場過程中,市場總監/產品經理要避免內卷時代,最大的認知誤區:把“競爭”和“競賽”混為一談。
競賽,是比著干,是只拼產品力的堆料邏輯。就農藥產品而言,
你能打大蟲,我大小通殺;你噴霧效果好,我地上地下都行;
你除草效果好,我能打抗性草;你增產,我比你增產更多……
這是一種線性追趕,最終只能陷入無止境內卷;
這更是一種零和博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就像是體育比賽,你贏,我就輸;
而商業并非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比賽,商業是可以實現雙贏、共贏的。
競爭,是對著干。
你打東邊,我偏打西邊;你做氯蟲,我偏不做;
你做大田,我上經作;他殺菌,你殺蟲,我除草;
你做大蟲,我聚焦小蟲;你飛防,我走地下……
這是一種非對稱博弈,是在現有秩序之外,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不是你死我活,是我們都可以好好的活。
競爭,才是搶占心智的邏輯,才是品牌建設的邏輯。
市場總監/產品經理在做規劃的時候,不要有“競賽”思維,而是多一點“競爭”思維。農藥行業的內卷不會消失,但產品經理可以做到:
不怕卷——通過用戶洞察、差異化創新、數據驅動,建立核心競爭力,卷的是綜合實力,用心策劃成功的產品。
絕不跟著卷——拒絕價格戰,減少渠道依賴,走近用戶,聚焦作物解決方案,構建產品應用場景,打造標桿案例,提升產品力。
最終目標:不做內卷的犧牲品,而是成為行業的破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