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行業卷到卷無可卷的時候,就像一個落水的人要拼命掙扎一樣,總希望能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從而得以續命。
1
農資界正呈現出“兩極分化”態勢
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今的農資經營行業,已經出現了特別明顯的兩極分化態勢,也就是生意差的農資店越來越差,生意好的農資店越來越好,這看似是一種現象,其實也是農資時代發展的必然。
隨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增及土地流轉進一步加劇,種植戶偏向于經營實力及技術服務更加成熟的農資店,而抗風險較差或缺乏技術服務的農資店,在面對日漸零落的農資生意,該何去何從?其實大家已經站在了的十字路口,邁不過當前這道坎,未來的路?注定只有迷茫。
農資店老李:“曾經我以為歲數大了,可以在這間經營了近30年的門店里退休,卻不料發生了這樣的變故,從前年開始,農資店生意就不好做了,請客送禮沒用、降價促銷沒用、送貨上門沒用、賒欠貨款也沒用;最可氣的就是賒銷,老客戶都開始轉投規模較大的農資店,那些農資店都是現款,客戶兜里沒錢的時候,這才想起我。
但他們貌似對各種農資出廠價都了如指掌,不但賒賬,還把價格砍到幾乎零利潤,我拿真金白銀給他們服務,卻還要承擔種植戶的種植風險,本來就沒有了銷量,如今還要透支利潤,農資生意,我還能堅持多久?”
隨著農資銷售多元化發展,種植戶選擇農資的渠道更具有自主性,當種植戶打破農資市場區域限制,傳統以地域銷售為主的農資老板,在本地客源急速流失,卻又無法獲取外地客源,只出不進,生意越做越小,則成了必然。
在客源減少的大環境下,傳統農資經銷商為了生存,往往都會采取拼價格的方式,來吸引客戶的眼球;所以,價格戰不僅成為傳統經銷商得以續命的唯一手段,更是成為潮流經銷商為門店引流的不二法寶。
“你永遠不要企圖感化你的敵人,對待敵人的最有效手段,便是征服。那么,征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價格把對手砸死”“他家的價格便宜嗎?我家的其實更便宜”“談什么促銷、談什么服務、談什么品牌,要哪些虛頭八腦的東西干什么?我按裸體價賣給你,就問你要不要吧”
以上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只是在硝煙彌漫、戰況慘烈的價格戰中,又有哪位老板能夠獨善其身?如不能沖出重圍,就只能倒在時代的大環境里。
2
農資破局=破產?謹慎一失足成千古恨
每個人都在局里,每個人卻又不愿意面對被對手砸死的結局,破局,則成了每一位農資經銷商最迫切的夢想。
無論是宛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農資大賣場,還是新鮮又懵懂的網上沖浪,又或者銷售渠道下沉至終端,人們在不斷嘗試新的銷售方式,都想利用一些新生事物來制造潮流,亦或開辟一條相對寬松的新賽道。
殊不知,新的事物就代表著未知,而未知又需要時間來印證,想要彎道超車,就要承受翻車的風險,況且,更多所謂的新事物,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罷了,搏一波眼球后,只留下一地雞毛。
其實,真正的破局,在于要擁有真正的創新,沒有創新的破局,就有可能導致數十年的積累,瞬間付之一炬。
在如今經濟環境下,穩重求變則是王道,即便沖不出重圍,但保住自己不被時代淘汰,或許比亂折騰、瞎折騰更具有意義。
雖說窮則思變、不破不立,但若沒有真正被逼到懸崖邊上,有誰會有向前一躍的勇氣?
3
聚焦作物,
會成為農資市場未來的主賽道嗎
無論一個行業多低迷,都有引領市場的強者,無論一個行業有多么朝氣蓬勃,也都不乏失意者;而農資行業之所以還沒形成寡頭,就是相對而言還有一定的利潤可圖,百家爭鳴,想要脫穎而出,機會還是偏高于其他行業的。
眾所周知,如今的時代,是新舊更迭迅速的時代;如今的農資市場,更是處于一覺醒來就有可能變天的時代,所以,如何求變,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筆者不想給大家列舉出一大堆啰里啰唆的八股文,更不愿為賦新詞強說愁,筆者最大的榮幸就是近兩年結識了一些農資界的佼佼者,在他們光芒萬丈的背后,其實都有一個共性,那便是“采取新媒體+技術服務”的模式,打破傳統銷售區域限制,將農資生意以方案的形式做向全國各地。
新媒體和技術服務看似是兩個個體,其實又是一個整體,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借用新媒體的渠道,將技術服務向更遠、更具體的用戶輸送。
當然,這種模式不能像線下那樣大而全,而是采取小而精的模式,無論是聚焦作物,還是聚焦區域市場,都是目標明確、定位清晰。
但這種方式也有較大的局限性,比如今年的陽光玫瑰,當一個產業崩盤時,圍繞在其周圍的產業鏈,也會隨之崩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