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零售從出現就爭議不斷,幾個月過去了,熱度依然不減。
伴隨著大零售的爆火,無一例外都在描述其規模。
占地多少平,產品種類有多全,價格有多低......
甚至各地唯恐失去這次賺錢機會的爭相開業的零售店,開一家對行業就“炸一下”。
這是大零售極其光鮮的一面,也是最能引起討論的一面。
于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傳統渠道越發活躍不足的情況下,大零售確實如同一條鯰魚激發了傳統農資渠道的求生欲望,也迫使傳統渠道接受新形式的出現。
那么再思考,
大零售備受爭議的點僅僅是這些么?
顯然不是。
舉個例子,我們從近兩年興起的零食折扣店說起。
隨著人們消費理念出現變化,“該省省該花花”“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已經成為了花錢的首要標準。
零食作為生活中的消遣物質,口味、品質只要不是太差,還是價格便宜了更好。
這就催生了零食折扣店的出現,東西便宜,種類齊全,有時候還能看到熟悉的品牌,價格卻腰斬,誰不心動?
而由于商品的特殊性,農資行業的發展謹慎而緩慢,且很多其他行業的市場模式并不完全能借鑒于農資行業。
所以,農資大零售和零食折扣店有什么關系呢?又為什么說農資大零售和零食折扣店有著相似之處?
從價格來說,零食折扣店的商品實行硬折扣。大家熟悉的大品牌也好,沒聽過的小品牌也罷,統統都是低價。
就像農資大零售出現之后,除了打破傳統渠道的模式之外,其實最讓人“破防”的是東西太便宜了,有的大零售賣場甚至連底單都貼出來,這讓傳統渠道商怎么整。
種植戶在有選擇性的情況下,肯定選擇大零售賣場的產品。
價格低種類全,還能隨機領點小禮物,何樂而不為?
尤其是普通散戶,不以種植作物為經濟來源,對產品的選擇會極大概率傾向性價比更高的類型。部分小規模種植戶也會對此抱有期待,畢竟能省一部分成本也是好事。
從品類來說,零食折扣店的品類相當齊全,在逛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單價極低而買更多。
同樣的,農資大零售的產品種類也超乎農資人的想象,跟逛超市似的,一個品類一個區,想買什么拿什么。且不說種子、肥料、農藥的售賣量,甚至有大零售賣場連農具都包了。
所以從事實層面來看,農資大零售的規模是其引起熱議的表象。
破價售賣,沖擊傳統渠道,上下游環節利潤暴露,產品品牌力存疑等才是指向背后的冷箭,進而由這些延伸出來的“市場的蛋糕好像被分走了”這一假想,或許是被“群起而攻之”的本質。
市場真的被分走了么?
并沒有。
最早做大零售的渠道商沒有因為被傳統渠道包圍而奄奄一息。
傳統經銷商也沒有因為大零售的出現而丟掉積累的客源和市場。
理性的農資渠道商只會考慮,當市場出現新變化的時候,怎么樣更好的去適應。
現今大零售的爆火,是建立在行業穿越周期的必要時刻,也是渠道變革的必然結果。
如果說還有別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行業需要真正地行動者,打破這份形成已久的“草木皆兵”的氛圍。
(文章觀點為個人所思所想,淺顯見解如有偏頗,望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