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產業鏈,包含上游、中游和下游企業。
上游包括農藥板塊的原藥、中間體、助劑生產與供應企業,制劑生產企業。肥料板塊包括有機、無機原料、各種增效劑添加劑企業,生物刺激劑企業,復合肥特肥加工企業等。
中游是流通企業,包括國家級總代理、省平臺和市縣鎮級批發商。
也有把零售店作為產業鏈下游的,但筆者認為零售店依然屬于流通商,應歸為中游。
下游是應用端,農資產品的應用群體,也就是種植戶群體,這個群體我們通常把它歸到種植產業鏈里。
因此,通常說的“農資產業鏈”主要是指生產和銷售群體,包括農資廠家、農資批發商和農資零售店這三個群體。
在這三個群體里,從目前情況看,哪個群體最有危機感?——零售商群體!
讀者朋友,這你沒想到吧?
那么,為什么最有生存危機感的不是廠家,不是批發商,而是零售商?
其實在前幾年,筆者已分析過零售商群體危機感重、亟求變革的原因,據統計,目前全國農資零售店有60多萬家,其中有農藥經營許可證的32.5萬家(注:2023年數據)。
從這幾年看,許多地區農資門店數量仍在增長,加入農資店群體的有從廠家離職的業務員,本土批發商,也有種植戶開店的,還有從其它行業進來開店的。
為什么筆者把零售商群體稱為“最有危機感”的群體,原因在于:
1.在生產企業、批發商和農資店這三個群體里,開農資店是投資最少,進入門檻最低的。
2.從數量上看,農資店的數量遠多于生產企業數量和批發商數量。
3.60多萬家店里,85%以上是夫妻店(或親友店);
4.能做現款的店占比不超過3%,97%以上的門店靠賒銷運營;
5.有5個以上店員的門店數量在群體中占比不超過1%,大部分門店連老板在內不超過3人;
6.據不完全統計,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內的門店數量占比超過90%,千萬級銷售額的門店數量占比不到0.2%;
7.絕大部分門店業務范圍只能覆蓋周邊5-10公里,能覆蓋到50公里以上的不到0.1%;
8.通常一個鎮有5-20家門店,大農業鎮有50家以上,最多的鎮有600多家農資店,在有限的空間內彼此之間競爭非常激烈;
9.從業群體普遍學歷不高,老店主靠經驗做生意,對新事物接受程度慢,尤其對門店管理軟件、線上引流與推廣措施、技術服務軟件系統等一竅不通;
10.七成以上門店老板年齡超過45歲,50歲以上的占一半,35歲以下年輕群體占比不到1/4;
11.門店生意的好壞,與當地種植業發展趨勢(種植品種、面積大小、農產品價格等)密切相關;作物種植面積變化、農戶種植效益直接影響當地農資業務。
12.經過多年競爭,線下傳統流量顯現枯竭狀態;
13.農資店受電商沖擊影響最大;
14.農戶生產和服務需求持續上升,部分門店服務跟不上;
15.土地流轉后,大戶增多,大戶不再從當地門店購買,轉為向批發商或廠家直接購買;
16.大部分夫妻店缺乏門店管理、庫存管理、資金管理、客戶管理知識。
通常一個鎮的種植面積是固化、變動不大的,僅有三幾萬畝的糧食或水果蔬菜作物,在工業化進程中,作物種植面積很難有增長,但就這點作物面積,卻有一二十家農資店圍著這些作物“搶食”,可想而知區域內的競爭有多激烈。
農資店的危機來自于存量市場的博弈,客戶不斷流失,周邊市場流量枯竭,沒有新的增量空間,靠原有模式很難做強做大。
筆者曾經有這么一句:農資行業進入流量競爭時代,你不去搶別人的流量,你的流量就會被別人搶去—這里的“流量”,既是指傳統線下客流,也指線上客流。
作為夫妻店,一家老少的生活靠賣農資所得維持,一旦門店倒閉,一家人的生計都成問題,因此夫妻店是最想把生意做好、最有動力經營下去的。
但是單店想做大又很困難,在存量市場想做大,要么把周圍的店干掉,把他們的市場份額搶過來;要么到別處多開幾家店以增加營業額。
如今多了一種方式:通過短視頻、直播、開網店等線上方式拓寬業務范圍,引流新客源,擴展所能覆蓋的區域和作物面積,增加線上銷售額。
兩年前,筆者寫過一篇文章【零售商的“蛋糕”,誰都想來“切一刀”】(農資零售商的”蛋糕”,誰都想來切一刀……)——農資店不但要與身邊的其它門店競爭,還面臨著廠家、批發商直供種植戶,農服組織以及線上農資電商來“分羹”的危機。
在面臨渠道扁平化發展趨勢下,部分廠家、批發商將自建實體店(或通過收購、參股等方式建立),有些大企業會建連鎖農服中心,部分年輕有沖勁的零售店主會朝大零售和連鎖模式發展。
頭部農資電商也會采取“線上+線下”方式,采取加盟、分潤等方式,加速向線下滲透。
筆者預判,將會有一批跟不上農資市場競爭形勢的傳統農資店,在新一輪競爭中倒閉、消失。
未來5-10年,農資店群體將迎來最大的一輪洗牌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