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誠信法則“掛在嘴邊”
《商君書》記載,商鞅準備在秦國變法,制定了新的法律。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夠堅決執行的,他便在京城南門口樹了一根大木,對圍觀者說:“誰要能將這跟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就賞他五十兩銀子!”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有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許諾不能兌現。就在大家猶豫不決時,有一個人卻扛起木頭,從南門一直走到北門,商鞅當場兌現,賞給他五十兩銀子。這樣一來,人們都相信商鞅說的話是算數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時候人們就遵守了。
從這個典故中可以看出,中國人自古就很講究言不在多,但必須守信的道理,因為只要守信就能得到人們的信任。
在競爭日趨國際化的今天,對于企業來說,誠信更是一個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講不講誠信則直接影響到企業生存和發展。但是,雖然很多企業和企業家也在面對媒體時大聲疾呼“誠信”,也都明白誠信的基本內涵,以及企業家不遵守自己的諾言將會使下屬很快產生對上司的不信任感。可悲的是不少企業家仍然只是把“誠信”法則掛在嘴邊,而不會在自己的實際行為中實踐“誠信”,也就是說,誠信只是一層脆弱的美麗外衣,只要“風”輕輕一吹就無影無蹤了。
另外,企業家或領導者的成功總是和團隊人員的辛苦努力密不可分的,所以企業家或領導者尤其不能輕視自己對下屬的許諾,要么堅決不許諾,許諾就一定要遵守,哪怕最后會帶來一些損失,否則,作為企業家或領導者失去的東西將會更多。因此,從這角度來說,中國的企業家迫切需要在塑造企業文化的實際行為中,真心學習商鞅的“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僅僅把誠信法則“掛在嘴邊”就算了。
四、責任感“拋在身后”
盡管企業的首要任務毫無疑問的應該是搞好經營工作,創造經濟效益或物質財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而且,如果企業失去了創造物質財富的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價值。但是,真正優秀的企業絕對不是僅僅“銷量第一”、“規模第一”或“利潤第一”的企業,它必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事實上,在市場經濟下的企業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企業來自于社會,也必將還原于社會,這是一種新形勢下的社企關系。企業的發展壯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會來承接。更主要的是,社會是企業的生存環境,沒有一個好的環境,企業也難以生存。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更應該主動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以及對內部員工的責任,從而為自己的長遠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但是,部分企業往往把道德標準“捏在手上”,通俗點說就是道德標準企業自己“做”了算,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業為了自己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把責任感遠遠的“拋在身后”,全然不顧自己的社會責任,不擇手段的朝道德水平低下的方向“行使”,進而導致企業處處以眼前的得失為重,不從企業長期利益或企業員工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更不會考慮整個社會的利益,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社會責任心的匱乏,直接致使一些員工對企業不滿,企業整體“軍心不穩”,產品質量蒙混過關,品牌形象漸漸受損,企業難以健康持續發展,而且對社會風氣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把社會責任感“拋在身后”的企業應該向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學習,以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肩負起自己的各種社會責任。例如,為了倡導全社會都來關注、生產、使用節水節能型洗衣機,海爾除了宣布停產非節水洗衣機之外,還表示愿意把最新研制出來的滾筒洗衣機“自動擋節水技術”無償捐獻出來,轉讓給愿意與海爾共同推動全社會節水事業的洗衣機同行。可以想象,海爾此舉將有助于喚起整個家電業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承擔起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非常值得中國企業認真學習。
進一步來說,從世界范圍來看,企業與社會間的關系也是互動關系,是“雙贏”的。無論是一個產權多元化的國有企業或是一個產權單一的私營企業,它都要既為投資者著想,也要為它所存在的國家、社區和消費者著想,更要為企業內部的員工著想。只有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利益,才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負責任的企業,這個企業所在的社區和國家才能真正的發達繁榮,企業自身才能塑造健康有效的企業文化,走上更高的層次乃至實現常盛不衰。
綜上所述,中國的企業應該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的“四忌”,并全力以赴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規避“四忌”,一步步成功塑造自己的企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