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講到營銷,多數人想到的是賣產品,其實企業可賣和能賣的太多了,可以賣產品、賣技術、賣服務、賣品牌,還可以賣管理、賣標準、賣規則、賣文化等。有倫理的企業在賣什么?又是在怎樣賣的呢?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竊以為:弱者自強,強者自律;窮者致富,富者為仁。隨著國家電網、華為等眾多大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或《商業行為準則》的出臺,SA8000認證的增多,企業誠信檔案和員工誠信檔案的建立等一系列新動向的出現,標志著日益成長的中國企業正在由文化管理上升到倫理管理層次。事實上,這也是國際上優秀大公司所走過的、被證明為切實有效的企業成長道路。據統計,美國有85%、日本有40%以上的公司制訂有企業倫理大綱或商業品行準則。本講我們先作個總的開題。
企業文化與企業倫理
企業文化與倫理到底有何不同呢?
文化和倫理是管理中兩個最為接近的領域,在一般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往往把它們混在一起,但從優秀企業的管理文件看,分別屬于《企業文化綱領》和《企業倫理綱領》,它們至少有如下三點區別:
1.企業文化更強調企業的特殊性,而企業倫理則追求企業的普遍性。企業文化用詞多為激勵和約束干部、員工言行的,諸如團結、自強、奮斗、創新等,而企業倫理用詞多為宣示和約束企業言行的,諸如誠信、品德、責任、道義等。企業倫理多涉及企業性質和行為的普遍性問題。
2.企業文化主要追求核心價值觀被組織成員的認同,而企業倫理則要求企業與社會大環境的關系調適。企業文化要營造組織的核心價值觀,企業倫理則必須考慮社會的共性價值觀。
3.企業文化主要講價值觀,重排序不重取舍,而企業倫理則比較強調道德觀,重取舍不重排序。價值觀方法是在兩善(兩利)或兩惡(兩害)中排序,道德觀方法是在善與惡、利與害、好與壞中取舍。
為什么是企業倫理
可以說,講誠信,講品德,講社會責任,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化、職業化、成熟化過程中的一種必然要求。企業的成長必然要求管理的進步。
人的成長有一個由“環境依賴”到“自我獨立”,再到“和諧共生”的過程,企業成長也是如此。當前中國部分優秀企業的成長特征之一就是在由自我獨立走向和諧共生。要和諧共生,就越來越需要責任使命的意識,需要靜水潛流的心態,需要內外環境的融合,需要世界大同的追求。
企業成長就像地上畫圈,圈越大接觸的外界邊緣就越大,就不像過去那樣在獨特企業文化所營造的相對封閉的內部的、狹窄的環境中生存,公司要考慮的環境要素不僅集中在市場、技術和政府等,而且要考慮到民族、宗教、政治、國際關系等,要進入跨文化管理的層次。
你對社會影響力越大,社會對你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要求就越高,伴隨影響力而來的是更大的責任。優秀企業對此是認知清晰、行動積極的。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就是要向社會昭示企業的定位、追求以及應承擔起的“企業公民”責任;企業制定商業行為準則,是提示企業對員工的期望,明示企業所關注的問題,教育員工用倫理準則指導自己的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