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財富時評
“旺季,地下工廠僅給一家門店的日供貨量就達數噸。”日前,惠州一位農資老板向記者揭露了造假行業這一驚人秘密。
據內幕人士透露,他們化驗發現標注氮磷鉀含量≥48%的假洋肥,實際只有10%-24%,商家每出一噸假貨,至少可比賣正品多掙千元。“暴利,早已讓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淪為冒牌進口肥的重災區。”
7月中旬以來,南方日報記者喬裝成買家和業務員,連續暗訪了廣州、惠州和河源等多個地區的農資市場,發現化肥“達芬奇”泛濫成災,坑農現象令人觸目驚心。在廣州郊區,經銷商明目張膽地向農民公開兜售假“雅苒”(Yara)。記者當場戳破假洋肥的“皇帝新裝”,遭到店主惡語驅逐。有制假者甚至在網上公然叫囂,要讓揭黑記者有來無回。
半個月的調查,證實40噸假“挪威”,不過是農資“達芬奇”的冰山一角。
涉農“三假”
涉及維穩必須嚴懲
姜玉龍
誰能夠想到,就在被譽為“廣州南肺”的萬畝果園深處,就在眾藝術家隱于鬧市揮毫潑墨的小洲村的附近,公然有假冒洋化肥四處擺賣招搖撞騙。而南方日報記者連日來的調查發現,這只是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假洋化肥無孔不入的一個縮影。假冒洋化肥由廣大農村向中心城市周邊蔓延已經令人怵目,更令人驚心的是,假冒洋化肥的炮制者中竟然有正規的生產廠家,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
其實,兜售假洋化肥的騙術并不高明,套用知情者的話來講,甚至假到不用識別就能辨清真偽的地步,包裝粗制濫造、故意放大的洋文指向子虛烏有、經銷商注明廣州的后面跟著卻是深圳的電話、偷梁換柱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其效用甚至不用隨便抓把土……更為重要的是,有關部門年年“亮劍”對種子、農藥、化肥的涉農“三假”犯罪打擊可謂不遺余力。那么,為什么制售假冒洋化肥的不法行為還有恃無恐愈演愈烈呢?
首先,被假冒的名牌洋化肥口碑好、效果明顯,為制假售假的不法分子和個別正規生產廠家以巨大的利潤空間。其次,經營門檻低、犯罪收益大,田間地頭隨便搭個棚支個架就算開張,而被假冒的洋化肥在華宣傳保護工作不力,被侵害的農戶又防范意識差。一旦農作物出現產量下降問題,農戶往往會把原因歸結到氣候、種子和農藥上,很少會想到是因為使用了質量低劣的化肥。劣質化肥的生產者和經銷商正是抓住了農戶這樣的心理,才敢明目張膽地進行生產和銷售。更為關鍵的是,對于農資制假售假的處罰力度尚不足以起到阻嚇作用。《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生產假農藥、假獸藥、假化肥,銷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農藥、獸藥、化肥、種子,或者生產者、銷售者以不合格的農藥、獸藥、化肥、種子冒充合格的農藥、獸藥、化肥、種子,使生產遭受較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最高二倍以下罰金。而第一百四十條對達到處罰底線的銷售金額的規定是五萬元。假冒洋化肥滲透的田間地頭,其違法行為很難達到這一打擊的標準。
社會肌體的信用缺失,宛若嬰兒嬌嫩的屁股,摸著摸著,一不留神就會摸到一手屎。由郭美美炫富引發的紅會風波依然震蕩、對動車驚天裂地追尾的痛定思痛未減分毫之際,由假冒洋化肥無孔不入引發對道德血液流失的追問,似乎話題過于沉重。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正如南方日報記者在調查中所展示的,“三假”造成農業減產和絕收,極易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坑害農民利益,有的農民家庭因“三假”陷入困境,極易誘發各類不穩定問題。
出于維穩大局的考慮,對于假冒洋化肥等涉農“三假”的打擊,絕對不能手軟。
現場
廣州瀛洲市場公開擺賣假“挪威”
造假水平低劣農民卻深信不疑
現狀
一個假冒產品竟注冊多個洋牌子
一噸假“挪威”至少比正品多掙千元
農業部門統計,廣東肥料市場的需求量一直在600萬噸左右,其中復合肥就達200萬噸。業內人士稱,為搶奪這塊市場蛋糕,各路商家都在挖空心思尋找捷徑。“如今進口肥的市場份額已經被壓縮到了1/3,但由于質量好,這幾年在市場上有卷土重來的趨勢。”一位惠州中聯公司的前員工告訴記者,想著在市場上撈一把就走的人特別多,而仿冒進口,被這些人當成了快速致富的法寶。
廣東省農業廳土肥站的林日強科長發現,市場上充斥的假洋鬼子多不勝數。“一些廠家以直接仿冒或打擦邊球的方式,偽裝成挪威、芬蘭、德國、俄羅斯、丹麥等各個國家的產品,有的鼓吹原材料進口,有的則直接把原產地標注為外國,還有的注冊與國外著名公司名稱一樣或相近的空殼公司。”
芭田公司市場部經理李海群也告訴記者,目前在市場上假冒進口肥的形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完全的假貨,在質量和品牌各個方面都有問題的假冒偽劣商品,另一種就是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產品本身質量是合格的,明明不是進口卻要說成進口的。“這樣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價錢,獲得更高的利潤。”
前不久,一款名為“德獅馬”的復混肥,在廣東德慶縣引起了德慶縣農業行政執法大隊的關注。該縣農業局的姚副局長告訴記者,執法人員經過調查取證,發現這款肥料的廠商在湖北以同一個登記證號注冊了“德獅馬”、“維京船”、“住和”和“丹王”等多個不同的洋牌子,以期誤導消費者。
今年5月底,惠州市惠陽區一位潛伏多年的售假大戶許某被警方連窩端掉,當場查獲40噸假挪威肥。記者在當地的調查發現,這只不過是假洋肥的冰山一角。
一位在惠陽區鎮隆鎮從事農資生意20多年的老板,幾年前就開始關注當地的假洋肥。他發現,在銷售旺季,造假團伙給每家門店的日均供貨量就多達數噸。
給國產肥穿上一套進口肥的外衣,只需要幾塊錢的成本,然而,產出的卻是驚人的暴利。挪威雅苒國際有限公司的劉經理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養分總含量≥45%的復合肥,每噸零售價在5200元左右,比同檔次的國產肥價格至少高出1000元。
有經銷商對當地的假“挪威”作過抽檢化驗,發現養分總含量≥45%的雅苒,普遍只有10%-24%,實際大多達不到17%。“這意味著每賣出一噸假貨,就可以為整個產業鏈貢獻3000-4000元的利潤。”
廣東是全球化肥單畝使用最多的地區約達240公斤。在商家眼中,當地的肥料市場是一塊大肥肉。而以挪威“雅苒”(Yara)為代表的進口肥質量好、價格高,成為制假梟雄仿冒的頭號對象。
7月31日,趁著周末,記者偽裝成市場調研員,前往海珠區的萬畝果園中心地帶的小洲村探個究竟。
小洲一帶的生態濕地素有廣州“南肺”之稱。進村前,便有人向記者透露,當地農業效益好,農民很舍得投資,高檔肥賣得相當不錯。在沿路村民的指示下,記者很快在該村拱北大街的瀛洲市場找到了一處化肥經銷點。
說是經銷點,不過是商家臨時搭建的一個小雨棚,下面直接用一輛手推車拉來十多包化肥,隨時等候買家光顧。
據了解,這種小雨棚在珠三角非常普遍。每年需求旺季,一些平時不是從事農資生意的人,也會拉來一兩車貨,到人流較多的地方搭棚擺賣,趁機撈一把就走。而這類流動銷售點,是假洋鬼子魚目混珠的最好地方。
看到現場無人看管,記者繞著手推車仔細打量,發現在“芭田”、“心連心”等一堆國產肥里邊,果然夾雜著幾包進口肥,其中最惹眼的就是挪威“雅苒”。“雅苒”原名挪威海德魯,是進口肥中的大哥大。沒讀過書的阿伯也曉得,這個牌的肥特貴,效果也特好。
車上堆放的“雅苒”一共有兩款。一款是含量為15-15-15的硫酸鉀鎂,另一款是16-16-16的氯化鉀。這兩款肥的包裝袋上都在醒目位置打上了該品牌的全球統一注冊商標“維京船”,并特別注明原產地:挪威。
然而,這兩款都不是真“雅苒”。
雅苒公司廣州辦事處劉經理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雅苒”確有16-16-16配方的氯化鉀復合肥,但包裝袋上標注的名字是“氯化鉀型”,而且所有的產品均會標明“生產商:雅苒國際有限公司”。
記者在該經銷點看到的情況卻是,包裝袋上面沒有產品名稱,只是直接標注“氯化鉀含量≥48%”,下面的生產商一欄只寫著“雅苒”經銷商的名稱“廣東天禾農資股份有限公司”,經銷商地址則是“廣州市東風東路709號”。讓人瞠目的是,袋子上面的合同號“10NA1.0XB537M12”,居然把代表“合同貿易國”的字母“MA”印成了“NA”。聯系電話則印成“0755-26861988”,后經記者核實為“深圳市省農生產資料有限公司”的辦公電話。
這么低劣的造假水平,居然有農民深信不疑。就在記者駐足期間,來了一位買肥的大嬸。在女店員喋喋不休地推介下,大嬸很快便掏了錢。
在村口,記者遇到一位正在田邊休息的大伯。一提起假洋肥,他便咬牙切齒地說,這幾年買肥真是買怕了,到熟悉的店里去買都有假。大伯說,農民喜歡買散貨,店家混著賣,連工商都沒辦法。
這種現象在當下的珠三角,甚至整個廣東市場,都不是孤立的。連日來,記者暗訪了廣州白云區和番禺區及惠州、河源等多個地方農資市場,發現假洋肥的泛濫讓人觸目驚心。在河源市的連平縣,打著俄羅斯進口材料旗號、登記證和公司名稱造假的硫酸鉀復合肥在西門和南街的一些農資店公開出售。而日前,在公安部門的“亮劍”行動中,警方剛剛端掉惠州市惠陽區鎮隆鎮的一名售假大戶,當場繳獲40噸假“挪威”,總價值十多萬元。一位內幕人士告訴記者,當地的假“挪威”,竟套上真“挪威”的包裝袋來出售。“旺季,地下工廠每天給一家門店的供貨量就達數噸。”
廣州中挪農資公司總經理譚桂輝亦告訴記者,廣東農資市場的冒牌貨特別多,像“雅苒”這樣的高檔肥,由于口碑好、價格貴,被仿冒的現象就更加嚴重,尤以珠三角為甚。
危害正規企業加入造假大軍
假洋肥令農民失收使土地受傷
假洋肥,不僅擾亂市場秩序,而且讓農民和農業蒙受巨大的損失。
前不久,德慶一些農民使用了湖北一家化肥企業生產的“德獅馬”復混肥,結果發現果樹出現大面積枯枝、脫葉的現象。當地的農業部門調查發現,同一時間,使用過這款肥料又遇到相同問題的農戶有200多戶,涉及果樹達2000畝。。
德慶縣農業局的姚金明副局長日前告訴記者,由于農民和廠家對肥害事實的認定分歧較大,這起糾紛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決。
而惠州和河源的農民告訴記者,他們在給作物施用洋肥后,發現效果很不明顯,幾天后不得不追加了使用量,然而,效果仍舊不理想。等到專業人士來取證調查,認定這是假洋肥時,已經過了追肥的最佳時機。“后來雖然加施了質量合格的國產肥,但是作物仍然減產了。”有專家指出,假肥甚至有可能對土壤造成不利影響。
一直以來,廣東的農業、工商、質監和公安部門都在加緊對制假售假的圍追堵截。然而,由于造假手段和造假設備的不斷升級換代,對假洋肥的打擊措施常常難以到位。廣東省土肥總站的林日強科長向記者坦言,肥料打假很難。好幾次,他們接到報料撲向黑工廠,發現鍋爐還熱著,人卻走光了。現場只看到一些空白袋裝著的鹽粒,在證據上,這根本沒辦法去認定造假。
記者在暗訪中發現,多數的售假者有合法的門店,有正規經銷商的所有資質,有的甚至還擁有鄉里鄉親的信任。假洋肥從生產,到流通,再到銷售,中間聯結著的實際是一條非常隱蔽的戰線。
“事實上,農業部門的執法權本身就很有限,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只能根據投訴對肥料的登記證號和登記名稱進行監督,至于肥料的養份含量是否合格,則要依賴質檢機構的配合。就算發現了問題,還要依賴工商部門去查處。”連平縣農業局局長徐少杰告訴記者說,“實際上,農民在這一塊的投訴意識很低。”
前不久,廣東省工商局剛剛指導湛江市工商局,在全系統部署開展肥料專項檢查,查封了25.8噸問題化肥。截至7月31日,該局共立案9宗,結案2宗,罰款56000元,余下7宗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然而,對有些違法者,僅靠罰款實在構不成威懾。”惠州市一位農資老板表述得頗為直白,“賣假挪威的人,往往就是真挪威的經銷商。農民都有買散貨的習慣,他們把真貨假貨混著一起賣,被抓到的概率本身就低,在暴利驅使下鋌而走險的人越來越多是顯而易見的。”
在所有的監管部門當中,質監部門可說是技術手段最齊備的。然而,擺在質監面前的一個現實是,大多數制假黑窩是沒牌沒照的,質監部門無權隨意進入執法。
華南農業大學的肥料專家廖宗文教授也認為,近年來,國產肥的工藝和質量與進口肥的差距越來越近,有些產品,如控釋肥,甚至還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如果這些產品被裝進真洋肥的袋子,執法部門會防不勝防。
“這需要有權力更大的部門來介入。”惠州市惠陽區一位經銷商老王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公安機關聯合其它部門的亮劍行動在全國拉開帷幕,這才使得公權與制售假肥者的較量,變得較有震懾力。
當惠陽售假大戶許某栽倒在警方的重拳之下時,當地經銷商坦言:這樣的造假能力,絕不是一般小作坊所能做到的,必須有先進的工藝和設備。他們懷疑有正規的大廠在背后給制假分子撐腰。
●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實習生 柯倩杏
(南方農村報同仁對此文亦有貢獻) (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