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我國糧食穩定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發展現代農業,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種子產業必須有新的突破
部分種子企業從體制上并沒有與科研院所完全分開,用國家項目經費研發出來的種子成了自己經營的商品,對其他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而且由于科研院校的經費不足,就把商業育種作為創收措施,這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
站在1萬億斤的臺階上,我國糧食穩定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發展現代農業,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種子產業必須有新的突破。國務院日前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首次明確了農作物種業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地位,指明了今后農作物種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種業發展迎來又一個春天,管理、科研、企業,種子產業的各環節如何形成合力,乘勢而上?記者進行了采訪。
政府管理
提高企業準入門檻,實現種子源頭追溯
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廖西元說,強農先強種。作為我國基礎性、戰略性的產業,種業發展事關糧食生產長期穩定發展。
遼寧省農科院院長陶承光說,發展中國現代種業,必須明確政府、科研、企業的三者定位,前兩者都服務于種子企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種業發展之路。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葉貞琴說,《意見》明確了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快速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
促進我國現代種業的加快發展,必須 “產學研聯合”和“育繁推一體化”。據介紹,中央財政將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為種子企業開辟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免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種子生產經營所得稅,在兼并重組方面給予稅收優惠;建立健全國家和省兩級種子儲備制度,鼓勵和引導相關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加大對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種子儲備給予補助。
種子要發芽,環境要優化。
首先提高兩個門檻。一是“品種準入門檻”,提高農作物品種審定要求、標準,解決“多亂雜”問題;二是“企業準入門檻”,要對種子企業生產、營銷、科技等提出明確要求,培育競爭能力強的大企業。
其次,實現營銷模式變革。要改變現在多層次、多環節的代銷模式,切實轉變為從種子生產到農民用種的直銷模式,實現種子源頭追溯。
第三,切實加強監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格種子生產、市場等經營環節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
說到提高種子生產經營的行政許可門檻,一些小企業人心惶惶,其實大可不必。提高許可門檻不是要消滅小企業,只是不給這些小企業獨立的種子包裝權和商標權,小企業成為大企業的代理商或銷售商,照樣可以做得很好。其實,現在得到市縣級行政許可的大多數種子企業也只是在搞代銷或代理。
科研創新
院校將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大型種子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我國近九成的農作物雜交品種由科研教學單位選育,而“單位育種”有明顯缺陷,很難成為推動種業發展的主力軍。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立秋說,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辦的種子企業,近十年來對中國種業的發展和農業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種子企業從體制上并沒有與科研院所完全分開,用國家項目經費研發出來的種子立即成為自己經營的商品,對其他種子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而且,由于科研院校的經費不足,就把商業育種作為創收的主要措施,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很難形成聯合攻關,院內“所自為戰”、所內“室自為戰”、室內“組自為戰”,甚至互相封鎖、互相竊取的事也時有發生。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張世煌說,品種選育是個復雜的過程,由若干個技術環節組成了系統的產業技術鏈條,育種只是這個技術鏈最接近市場端的下游環節,前期還有收集種質資源,改良和開發這些基礎材料成為育種可以利用的有效資源,以及育種方法和理論創新等一系列應用基礎研究。這些屬于上中游環節的公益性研究,需要由國家科研單位來承擔。
李立秋說,有關部門會出臺一些配套政策,科研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大型種子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一個基礎研究和商業化育種分工明確的種業創新體系就會形成。目前,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已有一定的研發創新能力。因此,實行“事企脫鉤”,不會出現一些人擔心的“科研單位不干了,企業又擔不起來”的現象。
種子企業
扶持龍頭企業壯大和整合各類資源是種業強大的必由之路
國際種業發展經驗證明,企業強則種業強,龍頭企業是國家種業戰略的核心載體,扶持龍頭企業壯大和整合社會各類資源,是國家種業強大的必由之路。
自主創新將是種子企業的第一要義。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教授說,僅僅買賣別人的品種權,這樣的企業是沒有生命力的。種子企業應將利潤的重要部分反哺到種業科技的發展中去,只有技術領先才能保證未來的種業領先。
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說,未來我國種子企業競爭將逐步轉移到自主研發能力上來。萬向德農目前已在全國不同生態區域建立8個育種研究中心、7個綜合試驗站,構建起規模化、程序化、信息化的育種體系,并且有一批自主選育的品種通過國家、省級審定,同時還通過引進外籍科研人才、海外留學人才,不斷提高智力資源對公司科研發展戰略的支撐。
東亞種業董事長徐福春則表示,應積極學習國際先進種業公司成功經驗,堅持“崇洋”而不“媚外”。一方面加快建立國際現代企業制度和轉變經營機制,提高自主創新、經營的能力,另一方面建設推廣服務網絡和信息管理系統,強化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
隆平高科總裁劉石表示,爭取5年內年科研經費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10%以上。同時建立種質資源與信息共享的現代工廠化科研體系,促進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融合。
外資進入
促進了我國農業整體水平提高,種業前50強的市場占有率已提高到25%以上
目前外資進入我國種業呈快速發展勢頭。有人擔心,種業兼并重組,國內種子企業怎樣以小搏大,以弱對強?是否會出現外資企業“攻城掠地”的現象?
首先要看到,從90年代開始,外資逐步進入,對豐富我國農作物品種、引進先進理念和技術、推動我國農業整體水平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
其次要看到,參與市場競爭,我國種業發展已經打下良好基礎。近十年來,國家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近1500個,授權新品種保護2595件,新品種更新更換了2?3次,良種覆蓋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
而且,種子企業產權多元化,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由2001年的1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90多家。種業前50強企業的種子經營額由2001年30多億元提高到目前140億元,市場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
張世煌說,國務院的《意見》針對性很強,關鍵是合理配置資源,形成合力,實現三個目標:培育突破性的新品種,發展有競爭能力的大企業,促成管理體制創新和改善種業管理。我國8700家企業的產業資源和近千家科研單位的技術資源都需要重新配置,才能發揮出競爭優勢。要促成小企業的合理轉型和資源重新配置,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的實力地位、資源特點與競爭優勢,合理定位。(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