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長沙7月5日電 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益陽接受采訪時表示:“力爭到2020年,全國‘種三產四工程’能達到6000萬畝,產出相當于8000萬畝的糧食。”
袁隆平院士是在此間舉行的“湖南省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早稻現場會”上談及上述目標。
袁隆平院士說,目前全國“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示范面積只有1000多萬畝。在益陽市赫山區筆架山鄉中塘村的示范田里,已經實施五年的“種三產四”工程目前的平均畝產已達到500.8公斤。
袁隆平院士于2006年提出“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運用現有的超級雜交稻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4畝地的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的單產和總產,提高農民種糧的經濟效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2007年湖南正式實施這項工程,取得顯著的增產增收效益。去年湖南全省共有36個縣市區實施“種三產四”項目,總面積達385.7萬畝,比年初計劃的200萬畝,增加185萬畝,增加92.8%,增加稻谷3.89億公斤。
據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產業處處長彭既明介紹,今年“種三產四工程”已進入大面積示范階段。全省47個縣市區實施本項目,計劃示范面積達到450萬畝。各市區將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分別實施雙超模式(超級雜交早稻+超級雜交晚稻)、早超模式(超級雜交早稻+優質常規晚稻)、中超模式(超級雜交中稻)、一季晚超模式(一季超級雜交晚稻)和晚超模式(優質常規早稻+超級雜交晚稻)。
不過,要想實現袁隆平院士“2020年全國6000萬畝”的目標還要克服諸多困難。湖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劉年喜分析,當前超級雜交稻推廣面臨以下問題。首先是晚稻超級稻的組合較少,制約了雙季稻發展。二是目前小面積示范片已經可以達到畝產七八百公斤的高水平,但更為廣泛的面積還達不到這個產量。三是超級稻的制種成本太高,進一步限制了品種的推廣和農民的使用。
劉年喜說,到“十二五”末,湖南省超級雜交稻的種植面積要由目前的1290萬畝提高到2000萬畝。為此,必須加強自主制種的研究力度,在保證雜交制種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出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的制種方法。(記者周勉)











![[人民日報] 我國篩選出耐鹽堿種質資源1100多份](http://518pifa.cn/file/upload/202411/08/09230381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