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歷史 作者:朱仰晴
核心提示:“餓殍遍野”,這個只在書中見過的詞匯,如今卻一次次地出現在自己的身邊,袁隆平被這觸目驚心的情景震撼了,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他漫步在那因干旱而枯萎倒伏的稻田里,一種巨大的悲愴涌上心頭,這慘痛的一幕,震撼了這位農業科學家的心,引發了這位農業科學家由衷的責任感。
本文摘自《當代“神農”袁隆平》,作者:朱仰晴,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大躍進浮夸、冒進虛報產量之風盛行,導致國家經濟的統一調度失衡。再加之全國范圍里罕見的干旱,從1960年開始,中國大地上遭遇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饑荒。據統計,在這場浩劫中,非自然死亡人數大約為2000萬人,主要是因為饑餓而死,飽經滄桑的中華大地陷入了另一場災難。
緊接著三年的自然災害,讓袁隆平親身感受到了饑餓的痛苦,親眼所見的餓殍也讓袁隆平深刻地了解到“民以食為天”的含義。
于是,盡管要面對周圍人的冷嘲熱諷,面對未知科研領域的種種迷茫和困惑,袁隆平卻毅然決然扎進了實驗田里忘我地工作,千里迢迢遠赴北京向專家登門請教……艱難困苦都沒能讓袁隆平退縮,他在內心立志一定要研究出成績,向饑餓挑戰!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要用科技造福人類,讓人民遠離饑餓的威脅!
1.遇餓殍,做“禾下乘涼夢”
饑餓之風很快刮進了湘西,刮進了黔陽城,也刮進了安江農校。學校配給的糧食有限,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每天靠五六兩口糧度日,沒有副食,山上的野菜早被饑餓的人挖光了。食堂師傅每天用大鍋熬一鍋湯,加一點鹽就算是菜了,清湯清水的一點油水都沒有。師生們整天餓得饑腸轆轆,各個面黃肌瘦,無精打采。
平日里經常鍛煉、身體素質很好的袁隆平也餓得浮腫起來,整天搖搖晃晃的,無力走動,無神看書,常年堅持的游泳自然而然也取消了,只能勉強堅持將每天的主課講完。
在那個饑荒年代,農民的生活更加艱苦。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袁隆平曾經被下放到艱苦的農村去鍛煉改造,體驗農村生活。農民的集體食堂里,飯是雙蒸飯,米飯用水蒸一次之后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就放到籠屜里再蒸一次,當時稱之為“增量法”,可是飯粒看著大,吃不飽人,吃下去一會兒就餓。為了填飽肚子,食堂就另做一些“瓜菜”充饑,所謂“瓜菜”也不是蔬菜果實,而是紅薯藤煮的湯,放上水之后攪爛攪碎,這種食物粗糙難以下咽,跟豬食沒有什么區別。
為補充國家計劃供應之不足,學校劃給每位老師一塊山坡“自留地”,作為自給自足的菜田。這時,袁隆平已經從平房遷到了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單身宿舍樓的二樓,他與李國文是近鄰,李國文也是這里的老師,跟袁隆平關系不錯。兩個人都是單身漢,晚上沒課經常一起下棋、聊天。
有了自留地后,袁隆平與李國文合作,種下各種菜籽,認真地施肥、澆水、鋤草,在他們的精心照料下小菜地被經營得綠油油的。春季里,鮮嫩嫩的卷心菜、菠菜、小蔥、胡蘿卜使人垂涎欲滴;秋季里,紅薯、白菜、白蘿卜、紅蘿卜,還有香芋,引得過往的人們紛紛注目。
可惜的是地很小,收成自然不多。不過,在那個饑荒的年月,這些瓜果蔬菜卻比大魚大肉都讓人向往。
隔三岔五晚上,兩個人就在樓道里并排搭了兩個燒柴火的爐子。爐子上放兩只臉盆,蘿卜、紅薯、白菜滿滿地煮上兩臉盆,然后叫上幾個同事來個大會餐。兩大盆“美食”被爐火煮得咕嘟咕嘟直冒香氣,著實引來了不少食客。同事們一邊大吃,一邊海侃起各地的美食,什么東坡肉、梅菜扣肉、水煮魚……長年不見葷腥的老師們想起了所有能想到的美味,清淡的果蔬就著幻想中的美味一起吃了下去,奇怪的是,此刻水蘿卜竟然也吃出了紅燒肉的味道。
又一個周末“晚宴”開始了,他們煮了一盆紅薯和一盆蘿卜,餓了一天的袁隆平和李國文,敞開肚皮吞下了那盆紅薯,本打算將那盆白蘿卜留給晚間那些趕來搞“精神會餐”的同事們打牙祭,想不到,一位餓得渾身浮腫的學生聞“香”趕來了。走近一看,原來是農學20班的學生全永明,他走路直打晃,眼睛盯著那盆蘿卜,很顯然他已經餓壞了。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卻經受這樣的饑餓,善良的老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沒等全永明開口,袁隆平忙說:“小全,你來得正好,快幫老師吃掉這盆蘿卜!”
餓得面有菜色的全永明盯著蘿卜,向老師道了聲“謝”,拿起筷子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一盆蘿卜轉眼間見了底,吃得兩位老師目瞪口呆,熱淚滾滾。看著被饑餓折磨的學生,袁隆平禁不住心痛地說:“這伢子餓得好苦啊!”
“謝謝二位老師!”全永明又是一聲謝謝,吃飽了的學生給兩位老師行了一個鞠躬禮,含著淚水轉身離去。
自己辛苦培養的學生經受如此的磨難,讓袁隆平心情沉重。知識分子永遠是這個社會里最敏感的一群人。冬天凜冽的寒風里他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滿眼的枯枝荒田讓他忍不住心生悲涼,他不由得憶起了杜甫的那句名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此刻袁隆平終于理解了,當年睡在草棚里的杜甫吟誦這首詩時憂國憂民的心情,他的心何嘗不是如此之痛?
站在荒蕪田壟中的袁隆平不禁茫然四顧。他遠遠望去,只見遠處田地的盡頭擠滿了人。他快步走近人群,只見地上橫臥著兩具枯瘦如柴的餓殍,圍觀的群眾,人人臉上寫滿了困苦。
這已經是他第三次看見餓殍了,其中一次看到兩個人倒在橋下,還有一次看到一個人倒在大路旁。這一場大饑荒到底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餓殍遍野”,這個只在書中見過的詞匯,如今卻一次次地出現在自己的身邊,袁隆平被這觸目驚心的情景震撼了,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他漫步在那因干旱而枯萎倒伏的稻田里,一種巨大的悲愴涌上心頭,這慘痛的一幕,震撼了這位農業科學家的心,引發了這位農業科學家由衷的責任感。
當夜,袁隆平久久不能入睡,一閉上眼睛,學生狼吞虎咽吃蘿卜的情景和餓殍悲慘的模樣就會在腦海里交替出現。
熬到了實在熬不住的時候,袁隆平終于睡著了,那夜他做了一個異常美好的夢,他夢見他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2.百姓心聲:戰勝饑餓!
每一年的春天,袁隆平都要帶領學生下生產隊參加勞動鍛煉,一來可以和學生向農民學習一些實踐經驗,二來也可以向農民傳授一些農業科學知識。每年都換一個地方。
1962年的春天,袁隆平帶領40多名學生,來到了黔陽縣硤州公社秀建大隊。老師、學生被分別安排在不同的老鄉家里住。袁隆平住在生產隊長老向家里。隊里連續兩年糧食減產,靠國家撥來的返銷糧度荒,這位責任心強的生產隊長,今年打算帶領隊員大干一場,要爭取好收成。
那天一大早,雨下得很大,袁隆平剛起來,一推門進來個人,身上還穿著蓑衣,手里拿個袋子,袁隆平一看是老向,忙問他干什么去了。老向說:“趁早去八門隊換稻種去了。”說著脫掉蓑衣,伸手抓了一把種子給袁隆平看,“你看,這是剛從八門換回來的種子,聽說,使用這種子好,能增產。”老向用有點沙啞的嗓音說道。“糧食這么緊張,要度過災荒,多打糧食,要靠年成,還要靠種子好啊!去年八門使用這號種子,今年沒有吃國家的返銷糧。”老向接著說。
袁隆平接過稻種仔細地看,這些種子顆大粒圓,籽粒飽滿,他點點頭說:“這些種子確實不錯。”
看袁隆平饒有興致地看著這些種子,并時不時地用手掂量,搓捏著。老向忍不住問:“袁老師,聽說你正在搞科學試驗,要是能培育出新的稻種,畝產400公斤、500公斤、1000公斤的,那可是為我們造福了。那時候我們就不用天天挨這個餓了,苦日子算過到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