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甘肅經濟日報(蘭州)
春耕之時,農資問題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由于農資生產利潤大,個別企業昧著良心賺錢,加之銷售市場不規范,農民貪圖便宜,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的事件時有發生。
農資產品真假難辨
3月9日上午11時,在榆中縣城關供銷合作社農資經營部的柜臺前,來自該縣清水驛鄉清水村四社的村民李淑蘭,面對店員介紹的5種不同品牌的菜花籽,正猶豫不定該買哪種好。
李淑蘭說:“種了近十年的菜,僅自己知道的菜花籽品種就有100多種,開春購種很是犯難。”
當記者問及李淑蘭是否吃過假農資的虧時,她說,這是常有的事,她去年圖便宜買的“除草劑”就把菜傷了。在她看來,農資真假很難區別,每次購買時都是大家用什么就買什么。
該農資店老板洪淑霞坦言,農資產品之所以會出現多種不同名稱的品種,關鍵是考慮到價格選擇的空間。“農民在選購時,同類菜籽,至少要買三種,
這不光是考慮效果,價格也在考慮范圍內。”
農民選種各有不同
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田生坑村村民大多種植花葵,近年來,由于花葵籽價格連年上漲,村民便選擇從其他渠道購種。
該村村民江梅(化名)告訴記者,她家里種花葵10畝,通過正規的渠道購買花葵種子至少要2000元,但從其他的渠道購買種子,價格不到1000元,許多村民都愿意購買這種便宜的花葵籽。
記者了解到,江梅所謂的其他購種渠道,是指村民們直接從育種基地的農民家里購買種子,育種基地售出的正品花葵籽一斤200元左右,但從育種基地農戶家里私自購種,1斤才40多元。
“市場不確定因素很多,即使高成本投入,最終售出價格也無法估量,所以農民盡可能降低成本。”榆中縣農牧局副局長白守孝認為,農民從非正常渠道購種,難免有假種子流入市場以次充好,農民吃了虧,也只能自認倒霉。
農資維權需要政府給力
近日,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2010年受理消費投訴典型案例,“問題農資”躍居榜首。據統計,僅蘭州市質監局去年一年就查處農資違法案件233起,涉案貨值4393.22萬元。
榆中縣清水驛鄉副鄉長劉宏文認為,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種子、化肥、農藥的質量好壞很難從外觀上判別,通常需要借助儀器檢驗,手續繁雜,檢測費用也高。
再者,即便起訴到法院,經銷商之間相互推諉,問題農資往往被冠以“操作不當”等借口來推卸責任,很多農民的訴狀成了無頭案。
劉宏文說:“這中間政府只能加強市場監管,宣傳引導農民提高辨別能力,但不能參與到市場經營中去。”
為此,目前我省實行從“生產企業+郵政物流配送+農戶”的農資直銷代理模式,減少了銷售環節,降低了商品價格,杜絕了假冒偽劣農資的銷售渠道,消除了農民的顧慮,值得推廣和學習。
作者:蔣文艷?文 溫新旭?策劃(本文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經濟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