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廣播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常年用種量為300億公斤,價值達5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許多跨國種業巨頭紛紛搶灘。據了解,去年“洋種子”已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個數字在今年兩會上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熱議,那么國產種子如何打一場科技創新的“翻身仗”?
市場開放原本無可厚非,但許多代表委員擔心,一旦外資控制和壟斷像玉米、小麥這樣的大田作物,會對農業安全造成威脅。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岳德榮則直接表示,如果在種植業市場失去話語權,農業進步可能會被“洋種子”掐住命門:
岳德榮:如果真讓它壟斷以后,那么價格它可以漫天要價,農民會為此付出更高的種糧代價,還有一個問題,一旦壟斷,科技進步就停止了。到那時候,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當時他給我們的甜頭,現在看我們吃大虧了。
黨國英:在市場競爭的情況下,農民對種子價格的高低會自己有一個判斷,這個過程當中難免一定的時期我們農業生產的一些盈利會被國外的種子企業占有,對于我們國內的種子企業起到了利益的誘導左右,有利于它參與競爭。如果我們把市場封閉起來不讓人家的種子進入,也不利于我們自己的發展。
那么洋種子和國產種子到底差別在哪?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鄧光聯介紹,洋種子一方面成本低,一方面推廣做得好:
鄧光聯:從我們實驗示范推廣來看,國外進來的種子和我們本土的種子應該沒有本質的差別,但是洋種子廣告做得非常好,成本低來占據市場。
在市場競爭中如何頂住壓力和考驗是國產種子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電影《喜蓮》的原型周春蓮作為一家農業種子公司的負責人,今年帶著“種子致富路”的議案來到北京。春蓮覺得,讓農民從對洋種子的依賴轉到對國產種子的喜愛上,還要靠產量和品質的市場競爭力:
周春蓮:我覺得產品要靠品質,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種子也是如此。憑你種子的優點去競爭市場。他愿意買你的,這是你的市場。
但春蓮坦言,國產種子的這條致富路需要科研的投入和時間的付出:
周春蓮:蓖麻雜交種子一年都不差都得12年出一個東西,我搞了14年,因為不一定每年都成功。
李登海:國外的種子企業在產業化方面、研發的創新能力上、提高種子質量的生產加工上、推廣銷售服務網絡建設上,應該說是有它成功的發展模式。
李登海同時表示,目前創新能力不足是國產種子公司的普遍短板:
李登海:我們國家種子市場開放以來,創新弱勢非常明顯。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發展壯大農作物種業,使我們的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生產出高質量的種子。
對此,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鄧光聯給出了這樣一條路徑:
鄧光聯:國內種子一個是要加大培育種子的技術含量,因為我國的地域寬,所以種子的需求也不盡相同,這樣要加大我們種子的選育力度,加大推廣,同時搞好我們在應用當中的服務,這一點對老百姓非常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岳德榮建議,面對洋種子的入侵,政府也應在研發上出臺政策扶持:
岳德榮:除了出臺政策,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之外,國家還應該在一些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上加大投入。比如種子企業如果定位高新技術企業,那對它來說有很大幫助。【作者: 刁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