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寧夏新聞網 作者:馬和亮
寧夏農村有“正月十五前,農民不下田,十五還在年里邊”的鄉風民俗,所以當記者正月十四驅車前往號稱 “寧夏制種第一鎮”的青銅峽市大壩鎮采訪途中,不時被翻滾跳躍、幽默滑稽的社火隊精彩表演所吸引。可是走進大壩鎮政府,除了看到大門兩側紅底金字的對聯還遺留著濃濃年味,書記鎮長的辦公室早已進入了農業制種“備耕春播”。
在鎮長王文濤的辦公桌上,整齊擺放著與甘肅杰尼亞、山東登海、寧夏農墾等種子公司即將簽約的制種藍本,《農業制種培訓》手冊等。鎮黨委書記馬玉海說,去年全鎮8個村、53個村民小組落實農作物制種32546畝,從事農作物制種的農戶達4000多戶,制種產值達4500萬元,今年全鎮制種面積將比去年增加5000畝,目前他們正加班加點編制土地輪作倒茬計劃,劃出制種隔離帶,引進種源,忙得不亦樂乎。
在他們的引領下,記者來到大壩村二隊賀麗芹家,這位三十來歲的農村婦女被當地農民稱為“制種女狀元”。丈夫在外打工,去年她一個人在兩個移動式大棚為一家公司做西紅柿制種,“A”棚采種9.21公斤,每公斤售價1840元;“B”棚采種10.21公斤,每公斤售價2220元,兩座棚的毛收入達到39612元。加上7畝制種玉米,她一個人去年的純收入達到6萬多元。看著賀麗芹一身時髦的穿著,很難與記者想象中的“村婦”相符。她高興的對我們說,是鎮上把俺們領上制種致富路,今年還要接著干!
“別的地方農民種菜是為收果實,俺們這兒是為了結種子。別看一畝地產量并不高,可產值卻有1.8萬元左右。”青銅峽大壩鎮大壩村村主任劉金才這樣對我們說。
馬玉海介紹,去年鎮上投資3000多萬元,高標準規劃建設了占地230畝300戶的三棵樹“塞上農民新居”,復墾耕地370多畝,實現了建房不占用耕地;投資3100萬元實施利民新村二期建設工程,新建農宅121戶,投資220萬元完成了利民新村休閑廣場和新村綠化、美化工程,使新村水、電、路和天然氣等基礎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記者 馬和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