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梅州日報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梅縣南口鎮瑤東村東門村民小組的不少蒜農今年種下的蒜種卻長不出多少蒜苗來。村民懷疑是種子出了問題,但鎮農業站、縣農業局的技術人員幾次到田地查看都不敢下結論。原因就在于村民購買種子時沒有留樣,農技人員無法取樣進行檢測進而幫助村民維權。
村民心痛:蒜種爛在地里
昨日上午,記者在村民鄧先生的一塊蒜苗地里看到,被一層“ 魯草”覆蓋著的蒜苗長得稀稀落落,不少蒜苗葉尾已經枯黃萎縮成卷曲狀。鄧先生的妻子用手翻開“ 魯草”,挖出地里的幾個蒜種,痛心地對記者說:“原本應該成行成列的蒜苗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很多種子都已經腐爛,無法再發芽生長。”記者隨后又走訪了幾位村民,他們地里的蒜苗同樣長得很稀落。據介紹,種植蒜苗是東門村民小組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該小組約60戶蒜農今年種了近60畝蒜苗。最先發現蒜種有問題的是同村的林阿姨。她發現種下的蒜種在20天后,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全部長出蒜苗,而是十個蒜種中只有兩三個蒜種能正常生長,其余的基本都爛在地里。隨后,不少村民都發現了同樣的問題。“今年能有兩三成的收成就算不錯了。”一位村民無奈地說。
鄧先生說,他們種蒜苗有20多年了,長期在梅城東門塘一家商店買蒜種,從來沒有出現過嚴重的問題。今年8月份,他在這間店鋪購買了四川蒜種和湖南蒜種共6袋,每袋重120多斤。9月初,他雇人將蒜種全部種到了田里。而出現問題的都是種植湖南蒜種的田地。為了減少損失,鄧先生于10月18日又來到同一商店購買了約240斤湖南蒜種,重新種了下去。現在蒜種已經發芽開始冒綠。于是,村民們懷疑是8月份那一批次的湖南蒜種出了問題。村民們希望,農業部門能幫忙找出蒜種減產的原因,協調多方對他們的損失進行適當補償。
維權尷尬:蒜種并未留樣
針對村民的猜測,南口鎮農業站的林站長表示還無法下結論。原因有二:一是村民并未留有蒜種的樣本,他們無法送去檢測看是否出了問題;二是他們的技術力量不夠,無法開展相關鑒別。據介紹,梅縣農業局的技術人員已兩次到蒜苗地進行查看,同樣未得出結論。目前,鎮政府計劃在下星期召集村民和商家開會,協商有關損失補償的問題。
但東門塘蒜種店鋪的老板卻表示,他們的蒜種沒問題,“不可能”向村民提供補償。因為他們也將同批次的蒜種賣給了蕉嶺新鋪鎮的蒜農,均反映生長正常。老板說,蒜種一般都是在農歷9月才下種的,正常成長的話每畝地能有七成左右的收成。(王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