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重慶商報
白蘿卜、西紅柿、小黃瓜……你知道自己餐桌上哪些蔬菜是洋品種嗎?潼南是我市最大的蔬菜供應基地,供應著主城日常所需蔬菜的30%,這里也因此成為洋蔬菜集體登場的“戰場”,其中長白蘿卜、越冬甘藍、西紅柿等品種,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據了解,在我國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山東濰坊壽光,成了30多家外資、合資種子公司爭奪的對象,洋種子已經占據了當地80%的市場份額。專家表示,如果洋種子在我國形成了市場壟斷,那么普通老百姓每天買菜要掏多少錢,就由外國人來決定了。
現狀
潼南蘿卜八成是韓國品種
眼下又到了夏秋蘿卜下種的時節,潼南種菜大戶劉天波正在為下半年的播種造計劃。在一個月前的潼南蔬菜采購節上,他已經有了收獲:今年冬季結束之前向貴州遵義賣出3萬噸蘿卜和白菜。“以前是北方的過來要貨,現在貴州的也來了,洋品種到哪里都好賣。”劉天波表示,本月初,他在自己包下的800多畝地里種上了韓國蘿卜種子。
據了解,每年潼南都要向北京、貴州、山東等地運送數十萬噸冬季蔬菜,現在,韓國蘿卜和日本白菜占了大頭,洋品種深受種植大戶的喜愛。潼南蔬菜辦副主任敬博介紹,在潼南縣3萬多畝種植蘿卜的蔬菜基地里,80%的品種都來自韓國。
重慶農龍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潼南太安罐壩有上千畝的蔬菜生產基地,該公司總經理辦公室負責人張成云告訴記者,除了目前來自韓國的蘿卜和日本的寒勝白菜外,另外還有數十個洋品種正在這里試種,如耐干性極強的泰國空心菜,還有顏色鮮艷的以色列黑番茄……如果試種成功,就將考慮大面積種植,最終端上市民餐桌。
優勢
易種植產量高賣相好
在山東濰坊壽光,洋種子的進入方式是先由巨頭們低價派送,讓農戶嘗到甜頭后再提價。洋種子為何如此受菜農們的歡迎?
劉天波說他1998年就開始種植韓國蘿卜,是潼南農戶中栽種洋蔬菜的第一人。劉天波回憶,當時自己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從湖北買了一罐種子,在自家地里開了兩三分實驗地,“周圍老鄉都等著看我的笑話”,結果這洋蘿卜不但長得好,而且產量高,兩三分地居然收了八九百公斤蘿卜,是本地蘿卜的兩倍。物以稀為貴,當時重慶市場上的蘿卜大致是每公斤四五毛錢,但是洋蘿卜每公斤的價格卻賣到了一塊五以上,就這三分地讓劉天波賺了一千多元。眼見劉天波種洋蘿卜賺了錢,周圍的農戶都開始托他從外地帶洋種子。2003年左右,市內不少種子銷售公司就開始代理洋品種了。
劉天波的同行,帝安農業董事長黃河認為,洋品種的質量確實很好,發芽率比本地品種高至少10%;高產種子每畝能產五六噸,最高能達到國內種子產量的兩倍;另外,洋品種賣相好、易儲存,也賣得起價。同時,洋品種超強的抗性和耐性是本地品種不能比的,“比如說泰國空心菜,水地旱地都能長,口感也比本地空心菜好。”張成云介紹,以色列番茄在抗病毒性上比本地品種好很多,而且更易儲存;市場占有率頗高的韓國蘿卜耐高溫和嚴寒的能力頗高。
趨勢
洋種子每年銷量遞增20%
產量上去了,但是菜農的種子成本也在不斷攀升。劉天波算了一筆賬,韓國蘿卜一畝地種子價格大致50元左右,一年要種三季,以10畝地計算,一年的用種成本為1500元,“以前我們都不會花錢買種子的,都是自己田里結,但是這高產的洋蘿卜,只長肉不結種,只有花大價錢買了”。劉天波說。潼南蔬菜辦副主任敬博統計,僅以韓國蘿卜一個品種為例,每年潼南所花的種子費用就高達七八百萬元。
記者隨即走訪了南坪、石橋鋪種子交易市場共20多家經營戶。在重慶市種子公司旗下的三千種業銷售點,取名華冠瓢兒白、長白龍、春美玉、綠寶盆等洋種子被放在了中間區域的玻璃櫥窗里。同為蘿卜種子,一袋15克的本地白粉團蘿卜只賣1.2元,而一罐50克的韓國白玉春賣價達50元,是本地種子價格的10倍。三千種業經理劉錕告訴記者,每年公司要銷售四五百種種子,洋種子的品種占到了10%。一般來說,洋種子的價格普遍偏高,大白菜、甘藍的本地種子與洋種子的價差約七八倍。
“如果不是因為價格高,洋品種在重慶的覆蓋面積還會更廣。”南坪潤農種業的殷經理告訴記者。多家種子銷售店老板均表示,雖然目前洋種子銷售總量不及本地種子,但洋種子每年銷量增幅超過了20%,主要由種植大戶買走。
市場
超市開專柜賣洋蔬菜
在市場上,洋蔬菜的價格比本地蔬菜普遍高了兩三成,最高的價差超過了100%。在超市里,記者看到本地黃瓜的售價為每公斤2元多,而日本小黃瓜售價為5.8元。
重慶賜康蔬果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紆緯解釋,洋蔬菜不僅種子成本高于本地品種,而且很多洋品種的種植要求很高,比如需要大棚或溫室種植,有的則需要嫁接,很多種植技術并沒有被大多數本地農戶掌握,需要專家下田指導,這也導致了洋蔬菜的價格偏高。
盡管如此,高價洋蔬菜正在被市民所接受,目前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的洋蔬菜主要是韓國蘿卜、以色列番茄、日本小青瓜等品種。因為銷售不錯,一些超市還開辟了專柜。趙紆緯表示,目前洋蔬菜在重慶蔬菜市場上并非主角,但是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布局
外資巨頭搶灘西部
隨著外資種子巨頭們在北方站穩腳跟,西部也正被巨頭們納入爭奪的范圍。
北京世農種苗是韓國農友株式會社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該公司川渝地區負責人唐述煜告訴記者:“我們打算在川渝地區設立辦事處,除了賣種子,還教農民如何種植和防蟲害。”唐述煜透露,最近兩年該公司的蘿卜、辣椒種子在西部占據了非常大的市場份額,每年銷量增長超過30%。為了做大內地市場,韓國總部去年還專門增派了科研人員駐地研發。據了解,目前,業內知名的臺灣農友種苗、世界排名第7的荷蘭紐內姆均在離重慶不遠的成都有所行動,爭奪西部市場之意非常明顯。
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洋種子在我市還未成主角。據市種子管理站副站長史明元透露,目前洋種子在重慶種子市場的份額大致在1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我市地處西部,并非國外種業巨頭“入侵”的主戰場;另一方面,我市蔬菜目前主要仍是靠一家一戶的農戶分散種植,他們往往會選擇價格便宜的本地種子,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洋種子的滲透步伐。
專家觀點
警惕外資壟斷
勿讓蔬菜步大豆后塵
“控制了種源就是控制了國家的命脈。”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避免外資種業壟斷中國種子市場,勿讓更多的農作物步大豆、食用油的后塵。張曉山表示,外資企業對于國內種子市場的覬覦已經足夠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要正視外資企業與國內民營企業的規模差距越來越大的現實,對外資在農業上下游產業的進一步擴張和壟斷應有所警惕。
重慶應對
開發本土品種對抗洋貨
我市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專家張宜模表示,國內的種業發展近幾年才起步,與國外確實有差距,但是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2006年,重慶農科院培育出的辣椒種子就成功地狙擊了韓國品種。另外,茄子、黃瓜、絲瓜等我市主要蔬菜品種中,本地培育的品種目前也占優勢,據統計,這幾個品種各占我市相應蔬菜種類播種面積的30%左右。 本組稿件除署名外由記者 陳柯 實習生 邱雨禾采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