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圓 來源:湖北科技報
安徽省合肥市王義明來電話說,最近他的4畝覆地膜栽培的馬鈴薯發病,植株下部葉片上出現褐色圓斑,導致葉片發黃,上部葉片上沒有病斑,病株率達30%。他問,馬鈴薯得了什么病,怎么防治。
經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植病系王源超教授初步診斷,馬鈴薯下部葉片上有褐色圓斑很可能是得了早疫病。
據了解,馬鈴薯早疫病在全國范圍內普遍發生,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嚴重時危害塊莖。多從植株下部老葉開始染病,病初在葉面出現水漬狀小點,以后發展成近圓形具同心輪紋的褐色壞死斑,病斑外圍多有一窄的褪綠暈圈。濕度大時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層(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葉片干枯脫落,田間一片枯黃。塊莖染病,在表面產生暗褐色稍凹陷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分明,皮下呈淺褐色海綿狀干腐。
該病病原菌為早疫交鏈孢霉,除危害馬鈴薯外,還能危害大棚和溫室栽培的番茄、辣椒等蔬菜。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在病殘體和帶病薯塊上越冬,次年種薯開始發芽時侵染發病。條件適宜時病菌上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等傳播進行再侵染。分生孢子萌發適溫為26-30℃,葉面結露或有水滴時很快萌發和侵入。馬鈴薯生長期遇連陰雨天氣或濕度連續高于70%,發病嚴重甚至流行。因此,高溫高濕環境是導致馬鈴薯早疫病發生的主要因素。近期陰雨天多,田間濕度大,有利于早疫病發生。
生產上還沒有高抗早疫病的馬鈴薯品種,但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一般早熟品種易感病,晚熟品種較抗病。植株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苗期至蕾期抗病性強,始花期后抗病性減弱,盛花期后抗性最弱。
馬鈴薯發生早疫病后,可以噴施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7-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此外,選用耐早疫病馬鈴薯品種;配方施肥,適量增施鉀肥,適時噴施葉面肥;合理澆水,雨后及時清溝排水降漬,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