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三亞4月18日電 (記者程范淦通訊員林志猛)三亞有著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是制種寶地,吸引著無數的南繁育種人。有一群來自江西萍鄉的南繁育種人,35年如一日扎根三亞,為中國雜交水稻的研制付出了辛勤汗水,也為中國糧食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
1975年,萍鄉市在三亞開始了雜交水稻南繁制種。35年來,萍鄉每年都有數千名育種人忙碌在三亞的田間地頭,先后研制出了“萍恢752”、“新露A”等雜交水稻新品種,為水稻的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35年來,南繁雜交水稻制種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南繁制種專家和創業先鋒??如全國勞模張理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顏龍安等。數千名制種專業人員南來北往,被譽為“與候鳥同飛的人”,他們在三亞這塊寶地上,播種著希望,收獲著明天。用他們的純樸,用他們的執著,創造了一段傳奇,譜寫了一曲贊歌。
記者近日在海棠灣鎮天涯制種基地、鳳凰鎮羊欄桶井制種基地和檳榔制種基地采訪時看到,由萍鄉市南繁制種隊育種的禾苗和秧苗,長勢喜人,又一個豐收年在望。
海南安源春蕾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志軍介紹,35年來,在別人退卻時,萍鄉育種人站穩了腳根,壯大了南繁育種產業。目前,萍鄉市約有6000名農民組成的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大軍,在天涯海角打造出了“南繁種子硅谷”。特別是萍鄉市湘東區排上鎮,幾乎每個家庭的男人都在海南安營扎寨育過種,雜交制種也成為排上鎮的支柱產業。
為了南繁育種的服務和管理,2009年,萍鄉市南繁管理站升格為副縣級建制,常駐三亞加強南繁管理,面對面為育種隊服務。目前萍鄉南繁雜交水稻制種已形成了有對內、有對外,有政府、有民間的比較健全的管理,規范市場,使南繁制種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35年來,萍鄉市這支制種大軍累計制種面積達118.69萬畝,生產雜交水稻種子2.11億公斤,占全國南繁制種面積的90%以上,為全國糧食增產增收作出貢獻。目前,雜交水稻制種已成為萍鄉市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大田種植面積達2.5億畝,累計增產稻谷125億公斤,每年為農民工帶來務工收入6000多萬元,帶動了當地農民的轉移就業和致富,為國家糧食增產豐收作出了突出貢獻。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顏龍安感嘆說:“萍鄉市雜交水稻在三亞的35年,是品種不斷更新、產量不斷攀升的進程。”35年來,萍鄉市南繁制種產業大軍共培育品種達200多個。
據了解,萍鄉市南繁人培育的水稻種子不僅大批量銷往南方秈稻主產省,還打開了國際市場,去年出口量達600噸,創匯20萬美元。(南海網-海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