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荊楚網
■ 人物簡介
楚天金報消息(特派記者郭會橋 實習生錢佳媛 通訊員王伶俐)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祖籍江西德安,小學、中學都曾在武漢就讀。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先后獲“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國內大獎和聯合國“科學獎”、“世界糧食獎”等國際大獎,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提起袁隆平,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確實,作為在世界上備受尊重的“雜交水稻之父”,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農民”,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謂是大功至偉。
但是,當記者問他怎么看待網民尊稱他為“人民科學家”時,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卻謙虛地說:“‘人民科學家’談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非要說什么‘家’,我覺得農學家最合適。”
4月5日,在位于海南三亞的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忙里偷閑的袁隆平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學農緣于美麗“誤會”
鮮為人知的是,袁隆平之所以學農,乃是緣于一個美麗的“誤會”。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平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后來,因父親調到平漢鐵路局工作,他隨之遷到武漢。袁隆平告訴記者,在武漢讀小學那會兒,有一次郊游,老師帶他們去參觀一個企業家辦的園藝場,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滿園的花花草草漂亮極了,紅紅的桃子,一串串的葡萄,他想,“這要是學農就美了!”“當時有部電影叫《摩登時代》,卓別林的窗子外面就有奶牛啊,和那個電影結合起來,就有了我的田園夢,覺得做園藝、學農業是很美的。”袁隆平說,他真是被美麗的園藝場“打動”了,就有了今后學農的打算。
當時,一個懵懂孩子的心里,就此埋下一顆立志學農的種子。接受記者采訪時,袁隆平幽默地說,“要是早知道農村又窮、又臟、又苦,我可能就不會學農了。”
笑談之間,其實并無悔意。高中畢業時,袁隆平不顧父親希望他“學而優則仕”的想法,報考了位于重慶的相輝學院農學系。解放后,該校并入西南農學院。
1953年,袁隆平大學畢業被分配至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在這個僻處湘西的小地方,他開始了日后震驚世界的研究。
中學同桌也是院士
1943年至1948年,袁隆平在博學中學(現武漢四中的前身)度過了他難忘的少年時代。“我的好身體和英語底子,都是在母校打下的。”說到這里,袁隆平的聲音一下子提高了,也顯得有些激動,“她可是一所非常不錯的中學”。
1943年,袁隆平轉學到博學中學。“母校對英語要求很嚴,其他課程不及格可以補考,但英語不及格就得留級,所以,同學們對英語可不敢馬虎。”袁隆平說,他讀高一時,就有3位老師講授過英語,英國人白格里先生教文章,他的英籍華人太太教朗讀和會話,教務主任周鼎老師教語法。
袁隆平的助手辛業蕓博士告訴記者,現在,在各種頻繁的國際學術活動中,袁老都不用帶翻譯,也能熟練地用英語與外國學者交流。“袁老碰到熟人常說,他的英語口語好,這是在母校博學中學時打下的底子。”
袁隆平讀博學中學時,他們吃的是雜糧飯,點的是桐油燈,一兩個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學習還是緊張而有規律的,早上6點鐘起床,10分鐘后就得洗漱完畢在操場集合做操,這養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時間的作風。
袁隆平回憶說,每次起床鈴一響,老師就出現在宿舍里,手里拿著一根竹片,掀起那些還在睡懶覺同學的被子,趕他們去鍛煉。幾年下來,大家練就了頑強的意志和健康的體魄。
在這里,袁隆平和同桌林華寶一起學習、交流。后來,林華寶成為中國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游泳游得好,林華寶的數學成績非常棒。一道數學題,我一晚上都解不出來,但林華寶只需5分鐘。”袁隆平笑著說,“我們兩人達成協議,我教他游泳,他教我數學。林華寶后來學會了游泳,但數學題我還是不會解。”
17歲奪武漢兩項游泳冠軍
聊著聊著,袁老掏出幾支香煙,起身遞給記者與身旁的人,也給自己點上一支。“煙戒了好多年,就是難戒掉。”袁老笑著說。
袁隆平自稱“自由散漫了一輩子”。妻子鄧哲除了管他抽煙外,其余,不干涉半點。無論如何,煙癮上了,總是要來幾口的。最初,鄧哲給他定了個“3、3、4”的規矩,即上午、下午各3根,晚上4根。抽10根哪過癮啊?袁隆平想了一個法子應付這個規矩。他說,一天改抽20根,但每根只抽一半,總量還是10根。鄧哲不樂意,但又挑不出刺,只得依他。
平時,袁隆平喜愛體育,無論工作多么繁忙,幾乎每天下午袁隆平都會抽時間打排球。他總結說,自己的好身體,一是歸功于經常體育鍛煉,二是心態好。“單位的同事經常講我是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20歲的肌肉。”
“我是好長時間沒生病了,前段時間到北京開會,因為不太適應北方氣候,身體有點小感冒。”袁老笑著說,再過幾天,差不多就能下水游泳了??游泳是他最熱愛的體育項目。
袁隆平透露,他17歲時就是武漢100米、400米自由泳冠軍。那是1947年,湖北省舉行游泳比賽,袁隆平由于個頭小,沒有被選中。不服氣的他坐在參賽同學的自行車后面混進了賽場,體育老師見他熱情很高,勉強答應讓他試試。結果,他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漢口賽區(武漢市)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不久,他又在全省的比賽中奪得了男子自由泳的兩塊銀牌。
如今,年近八旬的袁隆平,還是湖南省農科院最近三年來的游泳冠軍。每次游泳,袁隆平總是將單位的小伙子們拋在身后,第一個達到終點。
差點進了國家游泳隊
采訪中,有件事讓記者吃了一驚:袁老曾只差一名,就進了國家游泳隊。
1951年,國家從高校中選拔運動員苗子,成績好的可入選國家游泳隊,參加國際比賽。“決賽時,我只拿了第四名,而國家隊挑選運動員,只錄取前三名。”袁隆平落選了,又重新回到西南農學院繼續讀書。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因為身體條件好,袁隆平又差點被選去當飛行員。
當時,空軍決定從全國高校中選拔飛行員,西南農學院有80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選拔,競爭異常激烈,每個人要經過30多項嚴格的身體檢查,全部合格方能錄取,有一項不合格都將被淘汰掉。酷愛運動的袁隆平身體條件非常好,一路順利過關斬將,堅持到了最后。幾天后,光榮榜貼出來了,全校有8人被錄取為空軍飛行員,袁隆平榜上有名。
得知這個消息,同學們紛紛向他表示祝賀,袁隆平也十分高興,想著以后駕駛飛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情景,興奮得整晚沒睡好覺。第二天,他興沖沖地參加了空軍預備班,接受空軍知識的培訓。
天有不測風云。就在袁隆平準備到空校去報到的時候,突然接到通知,由于國家將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急需大學生人才。當時全國只有20多萬大學生,當空軍高中生就可以了,選拔的大學生“一律退回”。就這樣,袁隆平空歡喜了一場。“我做運動員被淘汰了,飛行員也被淘汰了,就回來干農業了。”袁隆平幽默地說。命運實在神奇:兩次陰差陽錯,竟然成就了一位改寫世界水稻種植史的大家。
“身價1000億元”的窮人
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的一棟二層小樓里,一間一室一廳的房子是袁老的休息室兼工作間。一臺普通的“康佳”彩電、幾把椅子,外加一處木制沙發……記者看來,其陳設與普通農居沒啥兩樣。
據辛業蕓博士介紹,袁老有一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價錢高的東西他不感興趣。有一天,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柜里有打折到十幾塊錢一件的襯衫,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臟了。”
按說,袁隆平不窮。2000年就上市的“隆平高科”,是我國第一個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現任該公司名譽董事長,持5%股份,每年分紅20多萬元。一份評估機構的報告稱,作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價為1000億元。對此,袁隆平認為:“用財富衡量科學家價值太低級、太庸俗。”
袁隆平說:“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從播種到收獲,每天都要下田,這是我的本職工作,也是我的興趣。”至于“是否關注‘隆平高科’的股價”,袁老平靜地回答記者,“我從來不管這個事。”
他說,自己每月工資6000多元,還有股份分紅、稿費、咨詢費等“額外收入”,每年總共有30多萬元收入。這位老人坦陳自己的財富觀:“錢是要的,因為要生活,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是拿來用的,該用則用,不揮霍不浪費,不小氣不吝嗇。”
向來對自己很“小氣”的袁隆平,對母校卻很大方。去年,袁隆平來到武漢,參加母校武漢四中110周年校慶,并向該校“袁隆平獎學金”再次捐助20萬元,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學子。
“收徒”必須“敢下田”
在海南三亞一處農場里,記者看到,每塊田里都豎著標記,田里長得茂盛的正是雜交水稻。袁隆平說,三亞屬于典型的熱帶氣候,那里得天獨厚的光熱條件非常適合于農業研究。舉世聞名的“水稻野敗不育株”就是在三亞發現,最終培育出了神奇的雜交水稻。
據了解,雖然袁老已年逾古稀,但他仍在追求兩個目標,一是2010年第三期超級稻的目標要實現畝產900公斤;二是把雜交稻推向世界。
袁隆平透露,自己以前的愛好和特長其實不是水稻,而是紅苕,曾在大學期間花了三年多時間對紅苕進行研究并小有成果。
對于關于他如何收徒弟的話題,袁隆平說,自己收徒的標準其實很簡單---喜歡看書、會電腦、敢下田。
他的助手辛業蕓博士介紹,3月28日到海南以來,他最高興的事就是往水稻育種實驗田里跑。“再過幾天,他又要到廣西出差,參加農業部門舉辦的育種推廣活動。”
今年7月份,武漢輕軌二期將在武漢四中---博學中學門前的解放大道上穿行。屆時,游客們坐在輕軌車廂里,就能鳥瞰校園景色。得知這一消息后,袁隆平高興地說,“那樣的話,學生們上學放學就更方便了。今年秋天,只要身體和時間允許,我會再到武漢去看一看,再到母校去轉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