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經濟觀察報
壽光外資鏈
近30年來,壽光蔬菜產業一直是國內資本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如今,壽光正迎來新一輪大變革:洋種子已搶占60%以上的市場份額;農藥、農膜等農資產品也全面被外資滲透;國際資本投資的3000畝物流中心即將建成,并醞釀海外上市。日前,黑石集團牽頭的財團剛剛與壽光農產品(000061)物流園達成協議,將在中國壽光香港上市之前,對其進行大約6億美元的投資。
國際化給“壽光模式”帶來新一輪產業升級的同時,也使其受到國外資本的沖擊。
壽光興起
來過壽光的人都知道,這里最具特色的景觀是一望無際的蔬菜大棚。
“蔬菜大棚像白色的海洋包圍著這個城市,這里一年產的蔬菜足夠當地人吃50年以上。”一位老菜農這樣描述壽光。
近30年來,采用冬暖式大棚大規模種植反季節蔬菜的“壽光模式”解決了千百年來北方地區冬季蔬菜稀缺的難題。
自古以來,壽光有著先進的農耕技術。我國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中的“齊”即是指這一地區,作者賈思勰便是壽光人。這里自然條件優越,年降雨量平均600毫米以上,年日照時間超過2400小時。
但是,壽光交通閉塞,直到上世紀80年代當地只有兩條公路。農民有種植的技術,卻少有市場的意識。
從1984年開始,壽光在兩條公路交匯口建起了200平方米的簡易棚。那時正值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需求旺盛。當年壽光就銷售蔬菜1.5億公斤,實現交易額5500多萬元。隨后,當地逐漸形成10萬人的運銷大軍,壽光蔬菜市場開始在江北嶄露頭角。
俗話說,菜是“夏天草,冬天寶”。為了解決反季蔬菜的供應難題,1989年三元朱村村支書王樂義引進了冬暖式大棚種植技術,壽光蔬菜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壽光蔬菜站站長劉立功回憶道,此前壽光也有簡易大棚種植,但寒冬臘月在棚里燒五六噸煤都長不出黃瓜。冬暖式大棚的推廣,使得壽光冬季蔬菜品種從蘿卜、白菜激增到數十種。
如此,實現了反季節蔬菜種植的壽光成為了東北的菜倉,華北的買家也逐漸將其作為蔬菜采購基地。這一時期,壽光已成為北方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
截至2008年,壽光蔬菜種植擴大到600畝,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個品種,年交易蔬菜15億公斤,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2010年,壽光年產蔬菜將達100億公斤,全國平均每人8公斤。壽光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蔬菜種植、物流中心。
劉立功表示,這一時期壽光蔬菜產業一直是國內資本占據主導地位。但此后,這一狀況完全改變了。
洋種子的沖擊
作為蔬菜之鄉,歷史上壽光曾有雞腿蔥、獨根紅韭菜、芹菜等一批地方特色品種,但如今這些品種在市場上幾乎消亡殆盡。大量洋種子蜂擁而入,搶奪了壽光60%以上的市場份額。
孫乃磊是荷蘭德瑞特種業集團駐壽光銷售經理。這是世界上著名的種子公司之一。尤其是在茄果類蔬菜方面的育種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其中西紅柿在全球占據25%的市場份額。
他告訴記者,荷蘭德瑞特種業集團2007年進入中國,首先在壽光設立品種示范農場。農場占地65畝,計劃投資500萬元。
他們請農民前來參觀,讓農民看到德瑞特的西紅柿種子畝產可達2萬斤,比國內同類種子產量高出一倍,種植凈收益可高出近30%。去年,壽光西紅柿大面積出現TY病毒,惟獨德瑞特等少數品牌的種子可抵抗病毒。這吸引了當地農戶紛紛購買。
德瑞特西紅柿種子售價約在0.5元/粒,比國內種子高出10倍。但進入壽光種子市場4年,目前荷蘭德瑞特種業集團已經搶占壽光市場15%的份額,種子產品以壽光為基地已延伸至全國各地銷售。
“近些年,全球最大的十多家種子公司都在壽光設立了分支機構。洋種子長驅直入已占領壽光6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且這一比例還在逐年上升。”壽光蔬菜集團種苗公司經理隋志卿說。
“洋”種子進入壽光的手法不盡相同。
美國孟山都集團在看好壽光西紅柿種子后,其總裁曾經主動上門尋求合作,又邀請當地種子公司老板赴美考察,在考察中達成協議:雙方各自拿出自己優質的西紅柿種子,互通有無。既獲得了壽光珍貴的種子資源,又借用了當地公司的銷售渠道。
另一家外資種子公司在推廣歐盾番茄種子時,首先以低價、甚至免費試種的方式,讓壽光農戶種植推廣。一旦形成規模,種子價格也漲到高于國內種子數倍之上。
隋志卿指出,洋種子價格普遍高出國產種子幾倍、甚至幾十倍,以色列一斤種子約有1萬多美元的天價,被稱為“軟黃金”。但憑借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果形好、收益率高等特點,短短數年內洋種子攻城略地,幾乎壟斷了壽光的高端市場。
據悉,目前個別品種如五彩椒、無刺小黃瓜、小西紅柿等完全由外國公司所壟斷。
產業升級與外資農藥滲透
壽光種子產業全面升級的同時,蔬菜種植方式較之從前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如今,壽光蔬菜種植完全告別了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經營,84萬畝種植面積中有60余萬畝是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
葛孚平是壽光洛城鎮屯田村的菜農,有著十多年種菜經驗。葛孚平回憶道,以前農民種菜盲目性很大,對于選種、農藥、化肥的使用隨意性大。常常看到鄰居買什么,大家就跟著買什么。一旦一家使用了假種子、劇毒農藥,周圍農戶都跟著遭殃。
三年前,葛孚平加入了洛城鎮專業合作社,種植了茄子等無公害蔬菜。洛城鎮專業合作社是由洛城農發集團組建的,自有基地2000畝,并輻射周邊2萬畝農戶,是壽光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之一。
葛孚平表示,合作社幫她購買種子、農藥和化肥,并在種植過程中提供技術輔導,而蔬菜也由合作社統一包銷。
如今她家1.8畝的蔬菜大棚,可有2萬多元的收入,1萬以上的利潤。比以前自己種植可多收入三四成。而且合作社可免費提供種植技術支持,風險也大大減少。
洛城農發集團副總經理夏文英介紹道,合作社統一采購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可減少15%的成本,回收蔬菜卻高于當地市場價0.2元/斤。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
壽光通過各種合作社、協會,將菜農統一組織起來,形成了萬畝西紅柿、萬畝胡蘿卜、萬畝辣椒、萬畝韭菜等十幾個成方連片的蔬菜生產基地。壽光農業局局長楊維田表示,今后壽光將實現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加快蔬菜基地向“三品”基地轉化。2010年壽光將再發展有機蔬菜地3萬畝。
在蔬菜種植產業升級的同時,外資農藥、農膜也趁機而入。
葛孚平告訴記者,合作社指導周邊農戶都是種來自荷蘭的布利塔紫長茄,種子價格較高,一旦出現問題損失極大。所以她使用的農藥、大棚農膜也都是外國品牌。
壽光植保站站長鞏玉升解釋道,國內農藥產品普遍不如外國產品質量穩定、效果好。隨著蔬菜種植的產業升級,農戶種植的大多是綠色、無公害蔬菜,且洋種子價格較高,一旦農藥不起作用,菜農的損失遠遠高于以前。盡管外資農藥價格高出國內產品30%-40%,但菜農為了保產還是愿意使用國外產品。目前外資農藥在壽光已搶占了30%以上的市場。
同樣因為上述原因,壽光蔬菜大棚農膜也被國外品牌占據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下游環節的洋資本
外資在向上游種子、中游種植領域滲透的同時,也開始控制下游蔬菜的購銷環節。如今,壽光有兩個蔬菜集散地,一個是正在拆除的老蔬菜批發市場,一個是正在動工建設的新物流園。
壽光原有蔬菜批發市場占地600畝,是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農產品”)在2003年投建的。
據介紹,老蔬菜批發市場沿用多年,規模、設施已滿足不了市場發展的需求,壽光周邊衍生出數十個市場。當地政府希望建造一個具有前瞻性的農產品綜合物流基地。“農產品”不愿涉足農機等相關產業選擇了退出,新的資本乘機而入。
“新的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是由香港旺益集團獨資興建的,總投資20億元。一期工程于2009年11月已經建成,二期工程將于今年4月開工、年底全部建成。項目占地3000畝,比老蔬菜批發市場擴大5倍。”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時來濱介紹道。
根據項目,物流園共分蔬菜交易區、理貨區、生產資料區、冷庫區、汽修汽配區、檢疫檢測區、物流配送區、附屬設施區8大區域。它將整合壽光與蔬菜相關的幾乎所有產業,成為亞洲最大的綜合性農產品物流園。這意味著,香港旺益集團在壽光蔬菜的購銷環節將處于壟斷地位。
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有限公司預計今年該物流園年交易額可以達到100億元人民幣,在今后數年間將保持20%的年增長率。
時來濱告訴記者,物流園的贏利模式除收取租金外,另一大利潤來源是按照交易額收取1.6%-2.5%的傭金,每年約有2億元。此外,汽修、酒店、公寓、制冰等“配套”項目,也將給物流園帶來大量收益。時來濱表示,物流園預計每年的凈利潤將達到8億元。
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總經理欒元偉把壽光比喻成一個金礦,而這個金礦也吸引了眾多國際資本。摩根大通、西京投資、華平創投都曾前來洽談投資事宜。欒元偉向記者證實,目前頂級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黑石集團已決定投資6億美元,參股30%。物流園計劃2010年赴香港上市融資。
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在香港首次公開發行融資7億美元,資金將用于二期建設、收購其他農產品市場。
外資之困
壽光傳統的蔬菜種植模式傳承千年,如今無論是種子、農藥、農膜、市場流通都受到了國際資本強有力的滲透。
對于大量國際巨頭搶灘,許多菜農都認為,洋種子產量高、收益高、抗病蟲害能力強,選用外國農藥可更好的保證收成。
但壽光市蔬菜站站長劉立功卻懷著復雜的心情。一方面,外資產品豐富了蔬菜品種,提升了壽光蔬菜產業的競爭力。以黃瓜為例,此前壽光只有三個品種,但洋種子的涌入使得黃瓜有了10多個品種,為壽光產品在全國市場攻城略地增添了砝碼。但另一方面,國際資本的滲透也對國內蔬菜產業形成了巨大的沖擊。
劉指出,蔬菜種植產業被外資入侵暴露出我國研發機制的弊端??研發的主體不是企業,而是科研院所。一方面,大量沒有實際效用的課題占用了資源;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研發的成果很難得到市場化應用。這使得我國種子、農藥等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在國際化競爭中全面落敗。
采訪中,壽光農膜公司總經理賈守明認為,國際資本涌入壽光,搶占了當地高端市場,助推了壽光蔬菜產業的升級。而產業整體升級后,隨著無公害和綠色蔬菜種植數量的增多、菜農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高,反過來又會對外資高端產品形成更多的依賴。如果中國不能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與之抗衡,市場必將進一步淪陷。
如今,外資向中國蔬菜產業滲透已引起了農業部的重視。2009年,農業部多個司長曾到壽光就發展國內蔬菜種子產業進行調研。2010年1月,剛剛就任的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來到壽光考察種苗繁育基地。
但當地一位致力于蔬菜研究的老專家認為,國內種子、農藥在研發?生產?市場銷售?技術服務等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都遠遠落后于外資企業。若要重新奪回失去的市場,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目前國內有5家種子行業的上市公司,如豐樂種業(000713)、登海種業(002041)等,但從這5家上市公司的年報看出,2009年研發投入總共只有4400萬元,而孟山都2008年的研發投入卻高達9.8億美元,是這5家上市公司的152倍。













